單獨行動更方便,不再外掛電源轉接 OWC Thunderbolt Go Dock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Ot35yK5OHYPYqLEmflY67Q.jpeg這台 OWC Thunderbolt Go Dock 是一台在使用情境和設計上革命性的 Thunderbolt Dock。過去 Enter 也曾提出對 Dock 未來產品的一些看法,如今 OWC 這台 Go Dock 達到了其中一些期望,因此對這台機器格外有共鳴。這台新機在 I/O 規格上沒有特別凸出之處,甚至價格也比 OWC 自家另一款支援 Thunderbolt 4 規格的 Dock 還多 40%,那麼在這些條件下,你會怎麼選擇呢?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4sWHjARysbnshxvEEVC8ZQ.jpeg
盒裝一如繼往的經典背景和排版,產品名稱為 OWC Thunderbolt Go Dock,副標題 11-Prot Desktop and Mobile Docking Solution。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3auYWm2vzbwxz0evfG5rSw.jpeg
OWC Thunderbolt Do Dock 整個包裝的重量約 1,371g。產品圖案下方標示了三個產品特色:Go Connect、Go Anywhere、Go Lighter。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lx3CvuV3ajcdjC6q3LDPAw.jpeg
包裝背面有產品正反面 I/O 介紹,以及每個 I/O 的速度。有別於以往的產品包裝使用的產品圖案,這次 OWC 將產品稍微轉一點角度,讓圖案上也可以看到產品側邊的 I/O 和外觀樣貌。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uZtOQRWuGC4UB2YS-xv0Eg.jpeg
打開包裝後,可以看到產品本體,整面鋁金屬銀色的樣貌。我覺得在顏色的選擇上還不錯,現在大多 Dock 的選色都比較深一點,而 OWC 這台的顏色滿亮的。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upxN1zK8BxLsaZ8yTZcbpA.jpeg
產品底部有比較多貼紙,由左至右是一組條碼貼紙,中間是產品型號、認證標章、S/N 序號,最右邊是使用說明的網址和 QRCode。底部左側還可以看到一個電源指示燈、一個 Thunderbolt 指示燈。底部四周還有方形腳墊。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hlsZMhCVmYPoIh95i5DkHQ.jpeg
拿出產品,可以感覺到 Go Dock 比以往使用過的 Dock 還要重。這是因為其內建了電源供應器,因此圖中可以看到機器右側並不是使用直流電的電源接頭,而是使用交流電的 C8 母座。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NGJyxsfd-CYe3ouEUP9LKA.jpeg
Go Dock 寬度介於 Apple MacBook Air M2 寬邊與窄邊之間。平躺擺放,Go Dock 寬度約 240mm,深度 92.28 mm,厚度 35.06mm,置於桌面厚度 37.22mm(包含腳墊)。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qk4Lbl0rXSkg1pF7zawHyg.jpeg
OWC Thunderbolt Go Dock 機身重量約 935.5g。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0*zmXNLihFtojdKTY2.jpeg
相較以往使用過的 Thunderbolt Dock,這台 Go Dock 936g 是所有競品中最重的。比第二名 AKiTiO Thunder3 Dock Pro 的 779g 還重上 156g。但 Go Dock 內建電源,若將所有競品 Dock 和 PSU 的重量加總,重量只比 noda 和 CalDigit 重量多一點點。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WmX1vjLQznujcMV7dIdCIA.jpeg
配件方面,因為內建的電源供應器,所以配件簡單很多,只有一條電源線和一條 Thunderbolt 4 Cable。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PMR5rWJS3N2akhZVM2nr5g.jpeg
其使用的電源線為 C7 Power Cord,並且為扁線,收納後比較不容易纏繞打結。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OyyVdmO6o84THyXQ3rB5tA.jpeg
隨附的線材為 Thunderbolt 4 規格,長度 70cm。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aWJrelLfxqIu03vmrkIEA.jpeg
OWC Thunderbolt Go Dock,正面左側有陣列的開孔,隱約可以看到裡面的電源供應器。中間一個是 SD Card Slot,標準 SD 尺寸,支援 UHS-II 速度。一個標示 Audio 的 3.5mm 音訊接孔,為耳機、麥克風二合一。一個 USB-A 支援 USB2.0,並能提供 BC1.2 協議。一個 USB-C 支援 USB3.2 Gen2 10Gbps,並且有 OWC 自家的 USB-C 接頭固定螺絲。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vqeCPehiqFOKJT02MnIz_w.jpeg
後方有兩個 USB-C,皆為 Thunderbolt 4 Downstream,可以往下菊鏈更多 Thunderbolt 設備。一個 HDMI 為 HDMI2.1,官方標示支援 4K60Hz 連接,實測以 Mac 透過 Thunderbolt Go Dock 連接到 4K 60Hz 的螢幕沒有問題。一個黃色的 RJ45,支援 2.5GbE 網路。兩個 USB-A 支援 USB3.2 Gen2 10Gbps。最右側則是交流電輸入。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lCsXoQB6za8l1YdFtF2SNw.jpeg
相較目前大多 Thunderbolt 4 規格的 Dock 會給到三個 Thunderbolt Downstream,Go Dock 只有提供兩個 Thunderbolt Downstream。要留意,前置的 USB-C 只有 USB 協議的功能。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wmjnKUUbJmzTO2vFY2mnNQ.jpeg
因為機身本身不會太薄,有一定的空間。所有 I/O 距離桌面都有足夠空間容納手指,這樣插拔線材、記憶卡時,操作會比較方便。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o5kgqKdAz1FwLJ5PCeJY6g.jpeg
機身右側有一個 USB-C,為 Thunderbolt 4 Upstream,也就是連接 Host 電腦端的端點。使用上務必確認電腦以 Thunderbolt 連接到這個 USB-C,而非其他 Downstream,這樣 Dock 才能運作。如果是連接到其他只有 USB3、USB2 的電腦、手機,就只能使用部分功能。但如果是 USB4 的裝置,通用性就與 Thunderbolt 4 一樣。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tUTSER0D5v4rUygQFXOpQ.jpeg
這個 USB-C 也支援 90W 供電,對於筆電設備來說就可以一邊傳輸資料一邊充電。一旁還有防盜鎖孔。底部有電源指示燈(白色)與 Thunderbolt 指示燈(藍色)。平常放在桌上其實看不到這個指示燈,透過桌面反光也看不太到,但對不喜歡 LED 光害的人來說,是一個優點。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thduwT3xZlhauyWe8WIQhA.jpeg
另一側也有開孔,可以看到裡面電源供應器的金屬外殼。兩側對稱,都可以直接看到四個角落的螺絲。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4no_beUjbFn1nFNGUbmjNA.jpeg
機身底部四個角落的橡膠腳墊,並非以雙面膠的方式固定。而是腳墊本身也有凸起,可以嵌在機殼的溝槽內。因此也可以自由變換腳墊安裝的位置、軌道。甚至要將 Go Dock 倒過來用,將腳墊貼在頂面再倒過來用。或甚至完全不安裝腳墊也可以。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_cyuonGy53B78KIhSQmK-w.jpeg
雖然官方並沒有給出直立使用的場景,不過由於左側沒有 I/O,且是全平面的設計,剛好可以直立在桌面上。在我直立使用的狀況下,通常是將 Dock 放在 iMac 後方,並且貼著牆壁放。那麼彈性安裝的腳墊,就很方便我調整,自由選擇貼在機殼的那一面,甚至也可以兩面都貼,避免金屬機身刮到牆壁或其他設備。也建議可以準備其他黏貼的腳墊,避免直立時側邊刮到桌面。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ozY0lyRYGetplA5fr5d1Lg.jpeg
OWC 有完整列出 HDMI 及 USB-C Thunderbolt 可以支援的最高解析度和螢幕數量。因為我的螢幕器材有限,目前只有測試過 HDMI 及 USB-C DisplayPort 都可以到 4K 60Hz。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CsT1Udd0GQDhbuYeHS1TzQ.jpeg
我覺得在基本的 Apple Silicon Mac、Intel 的 Mac 和 PC 支援情況,OWC 在購買頁面和官網介紹都有表格條列,非常清楚。除了連接到 Mac 和 PC,這次也嘗試連接到 Android 手機,搭配的是 ASUS Zenfone 10,其支援協議為 USB2.0。實測底部的電源燈依舊是白色、Thunderbolt 燈依舊是藍色。Downstream 連接 Thunderbolt 或 USB 協議的 SSD 都沒有反應,但是使用 RJ45 網路孔及 SD 讀卡機都可以正常使用。實際支援情況會因為不同手機裝置而有不同結果,提供參考。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9wBFbJ1LW2h7yC2SxAi3kQ.jpeg
接下來就到喪失保固的拆解環節,大家文章看得過癮就好,不要親自拆了,會沒有保固呀。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VNBFyNfYdAILI6pwv7d0ag.jpeg
從剛剛外觀介紹顯而易見地可以猜到,如果要打開機身,就是從機身兩側的螺絲著手。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oxvhfS4rNH793UvI9F5MIg.jpeg
卸下側邊金屬板後,可以看到整體應該是以鋁擠型為基礎,上下兩件 L 型外殼,姑且稱為 A 件 和 B 件,中間則是主板。上下殼要分開也是需要一些技巧和角度,因為有些 I/O 剛好是卡在外殼的 I/O 開孔上。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kKVrfd2AgXfu6Z6Be_ov3A.jpeg
上下外殼的內部有 CNC 加工,挖出需要的孔位來對應零件,甚至表面還有一點拋光的反光以及表面處理,做工和手感都很棒。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MaKj60hgyR-bpNqfjyLa0A.jpeg
側邊可以看到具有鋁擠型加工的特性,並非以金屬板加工後沖壓,因此在外殼的重量更重,但手感也非常扎實、堅固。頂部有一些溝槽,除了增加外觀視覺性,通常也能加強一些散熱能力。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ejQ9HDbS0jf9UTTrCb09kw.jpeg
主板和電源透過螺絲固定在 A 件外殼上。黑色電源線,從中間橫跨,接入另一邊主板的電源接頭。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9BjeB2WHmkqg7jYuhXqIwQ.jpeg
卸下電源和散熱片遮罩後,可以看到主板樣貌。取下這個金屬遮罩後,發現上面沒有導熱貼片,因此沒有直接與主要的發熱元件接觸。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_xfSrC0dSPIF_f3t5b9V3w.jpeg
在電源的金屬外殼上可以看到 Good Way Logo,在 COMPUTEX 2023 上 Good Way 的攤位也有看到類似 Go Dock 的產品。該電源上標示 24V ⎓ 5A,120W,由 Phihong(飛宏科技)製造。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3Epv7QBkVCCzQzbj_tCfGA.jpeg
拆開 Power Adapter 外殼,可以看到緊湊的電源佈局,也有加強一些主要零件的散熱,導熱到金屬外殼。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1aqsr7pL5I43wZMN0_U_5w.jpeg
電源線是 2pin DC 電源接頭,橫跨主板,從另一端接入提供電源。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M6_R4sp3F9EKF7DvUVsgDQ.jpeg
主板正面樣貌,感覺板子的尺寸不大,Thunderbolt 集中在右側。電源供應器實際上在板子的左側,透過線材跨越板子,從主板右下角提供電源。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jEBxf24cfY4o4doE5Tsx4Q.jpeg
首先看到正面,有一顆 Intel JHL8440,為 Thunderbolt 4 Controller。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BqoaIit5WoV4UQjvQArHzQ.jpeg
一旁有 Infineon Technologies 的 CYPD5235–96BZXI,為 USB-C PD 充電的Controller。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e96zjtpWRVINovujpaGnhQ.jpeg
一顆 Realtek RTD2175,是 DisplayPort 協議到 HDMI 協議的 Translator。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7vvRxhuAtA2-hvUEcPJvTA.jpeg
一顆 Fresco Logic(現已由 Parade Technologies 併購)的 FL5801 是 USB2.0 Hub Controller。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EH2hAQB-AIOaUYO3wV4BlQ.jpeg
一顆 Realtek ALC4030 為 USB2.0 音效晶片。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YvmPyApsid8CKwGtgFr4lw.jpeg
一顆 Infineon Technologies CYUSB4357-BZXC,為 USB3.1 Gen2 10Gbps Hub Controller。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p6xEQl8wQuG4AozVMS2MEg.jpeg
一顆 Genesys GL3232S,為 USB3.1 Gen1 to SD4.0 的控制器,支援 UHS-II。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ohOFo3AELm9GwAMZH0usQg.jpeg
翻到板子背面,有一顆 Realtek RTL8156BG 為網路晶片,將 USB3 轉為 2.5GbE,亦同時支援 10/100/1000M 的網路速度。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jVYSoEofTGbgCrN6H8XGeg.jpeg
還有一顆 Infineon Technologies 的 CYPD5235–96BZXI。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Ssg8S7_YAJtUd9UPdebtjg.jpeg
組裝前的零件合照。由左至右分別是底部外殼、散熱片、主板、螺絲(下方)、電源供應器(上方)和頂部外殼。全機組裝回歸,再來談使用心得。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VKgkD0FFSnLRgeYTtcm5Rw.jpeg
先前就期望 Dock 能與電源供應器合而為一,看到 OWC Thunderbolt Go Dock 實現了量產款式,因此對這款產品產生不少共鳴。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感覺少了一個電源供應器,可能是對外出攜帶更方便。我個人觀察認為,現在比較少人會有需求將 Thunderbolt Dock 外出使用。但對於有攜帶需求的人來說,就是不錯的加分。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jLhcVdgxo39Ab0hWCZgjtw.jpeg
假如未來工作遇到需要外出使用 Thunderbolt Dock 的情況,我會第一個考慮這台 Go Dock。使用 C7 電源線的通用性很高,也跟許多相機電池充電器的線通用,只要不要離開文明太遠,基本上都買得到這種線。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Jozd5zFdI9d6sdrbNbf-yQ.jpeg
以目前個人在室內辦公,桌上使用的場景來說,我覺得少一顆外接的電源供應器,對於將 Dock 放在主機背後有限的空間來說是一個優勢。除了本身少一顆幾乎跟 Dock 本體一樣大的電源,也間接等於少了一條線。再加上我額外將其作為直立使用,在桌面上的投影面積極小。C7 的電源線也可以自由選擇通直線還是 L Shape 接頭,在理線上是很大的幫助。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MjS1n8BApCaIFLiD6bdCjA.jpeg
目前 OWC Thunderbolt Go Dock 價格是 $11,550(USD299.99),比 OWC 11-Port Thunderbolt Dock $8,250(USD229.99)多 $3,300,相當於是 40% 的價差。在 I/O 差不多、保固兩年相同的情況下,我覺得大多數人應該會省下這個金額,買便宜款。如果是有明確外出使用需求、喜歡二合一設計或是喜歡這 Go Dock 外觀的使用者,我也覺得在經過判斷後會比較難選擇。畢竟現在 $10,000 以下的 Thunderbolt Dock 選擇性很多,若 Go Dock 促銷後可以降到萬元內競爭,在我的選擇天秤上就會更傾向 Go Dock。
https://miro.medium.com/v2/resize:fit:700/1*CV3y3KBkaJ9fCqMqf9Jjqw.jpeg
目前除了 OWC 將電源供應器整合進 Dock 本身,市場上還可以找到其他品牌在 Dock 的電源型態上做文章,是將電池融入 Dock 當中。其實從上面拆解可以看到,電源供應器本身可以做到非常小顆,真的沒有必要一大顆掛在外面。雖然說外接的電源未來有可更換性,而 Go Dock 可能就失去這個彈性。但我覺得電源要壞掉的機會不高,希望未來 OWC 可以延續這個產品線,在下一代 Thunderbolt 5 也推出電源供應器與 Dock 一體的機種。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