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777 發表於 2023-5-7 17:10:48

鷹覷鶻望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rev. 1.0) 主機板開箱測試

https://i.imgur.com/iL5wBy5.jpg

這次剛好有機會在 2023 Newegg PC Builder 獲得這張獎品,既然都到手了那這裡就為各位帶來在 GIGABYTE Z790 主機板產品之中,定位排名僅次於 XTREME 跟 TACHYON 之下,AORUS 排行榜第三的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搭載著 20+1+2 相 105A Power Stage,想要帶動 Intel 12/13 代 i9 處理器也是輕輕鬆鬆,眾多最新擴充規格包括了 DDR5 記憶體、PCIe 5.0 x16、PCIe Gen5 x4 M.2 插槽等,放眼未來長久使用相信也無須擔心。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規格:
尺寸:E-ATX 30.5 x 26cm
處理器支援:Intel 12th/13th Core i9/ i7/ i5/ i3、Pentium、Celeron
處理器腳位:LGA1700
CPU 供電相:20+1+2 相 105A
晶片組:Intel Z790
記憶體:4x DDR5 DIMM 8000(OC) MT/s、最大容量 192GB
記憶體認證:Intel XMP (Extreme Memory Profile)
顯示輸出: DisplayPort 1.2
擴充插槽:1x PCIe 5.0 x16、1x PCIe 3.0 x16 (支援 x4 模式) 、1x PCIe 3.0 x16 (支援 x1 模式)
儲存插槽:4x SATA 6Gb/s、M2C_CPU 225110/2280 PCIe 5.0 x4/x2、M2A_CPU 225110/2280 PCIe 4.0 x4/x2、M2Q_SB 22110/ 2280 PCIe 4.0 x4/x2、M2P_SB 2280/2260 PCIe 4.0 x4/x2、M2M_SB 2280/2260 SATA 及 PCIe 4.0 x4/x2
網路:Marvell AQtion AQC113C 10GbE
無線:Intel® Killer Wi-Fi 6E AX1690、Bluetooth 5.3
音訊:Realtek ALC1220-VB、ESS ES9118 DAC
USB埠 (前置擴充):1x USB 3.2 Gen 2×2 Type-C、2x USB 3.2 Gen 1(支援前置四個 USB 3.2 Gen 1 埠)、2x USB 2.0/1.1(支援前置四個 USB 2.0 埠)
USB埠 (後方 I/O):1x USB 3.2 Gen 1 Type-C、2x USB 3.2 Gen 2×2 Type-C、7x USB 3.2 Gen 2 Type-A、4x USB 3.2 Gen 1 Type-A
RGB:2x ARGB 5v 3-Pin、2x RGB 12v 4-Pin
FAN:1x 4-Pin CPU Fan、1x 4-Pin CPU OPT、1x 4-Pin AIO PUMP、4x 4-Pin SYS FAN、4x 4-Pin SYS FAN/PUMP


你也是 E!?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開箱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雖然排行第三,但仍然有著充足擴充性以及供電能力,有著 20+1+2 相 105安培 Power Stage 數位電源與 8 層 PCB 設計,支援三個 PCIe X16_Slot 擴充插槽與五個 M.2 擴充安裝位置,即便你是多設備擴充需求應該都能滿足你!

https://i.imgur.com/JRT4SRi.jpg
∆ 主機板盒裝。

https://i.imgur.com/mWsszjN.jpg
∆ 背面有基本紙面規格以及各項特色。


筆者在拿到手時上官網查看規格才意外發現它其實是 E-ATX 規格 (30.5 x 26cm),在不通電沒有 RGB 輔助打光的情況下,這張主機板由黑色 PCB 為基底搭配藍灰色圖案散熱片,老實說這樣的視覺效果很吸引注意力,有種低調騷(?)的質感。

https://i.imgur.com/SHRfr27.jpg
∆ E-ATX 規格大小。

https://i.imgur.com/jXodAFQ.jpg
∆ 主板背面有金屬強化背板。


主機板供電 VRM 區塊由 Fins-Array III 奈米碳塗層堆疊式鰭片,單片散熱鰭片有著 1678 平方公釐的散熱表面積,不規則鰭片設計能夠帶來比傳統散熱片多十倍的散熱表面積,再搭配底下的 8mm導熱管以及 12 W/mk 高係數導熱墊,為 20+1+2 相 105A 供電帶來足夠散熱性能。

Z790 主機板支援 LGA1700 腳位的 Intel 12/13th Core i9/ i7/ i5/ i3、Pentium、Celeron 處理器使用,但 Z690 晶片組在更新 BIOS 版本後也能夠支援 Intel 12/13th 處理器,因此是否有這個需要從 Z690 升級到 Z790,就看 Z790 主機板上這些小改動與升級,對你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去購買。

https://i.imgur.com/YHq6gGV.jpg
∆ 主機板供電散熱區塊。


接下來帶大家看看 Z790 AORUS MASTER 的各項擴充插槽,在主機板的左上角使用了雙 8-Pin 處理器 ATX_12V 金屬供電插槽。

除了有處理器供電插槽外,旁邊還藏有兩個 4-Pin SYS FAN 系統風扇插槽,但設置在這個位置實在有點難走線跟整線,搭配機殼後方或上方風扇短線材來擴充使用比較合適。

https://i.imgur.com/f4Xvfjf.jpg
∆ 主機板左上角的 ATX_12V 雙 8-Pin 處理器金屬供電插槽。

https://i.imgur.com/gje2NZJ.jpg
∆ 還有兩個風扇插槽。


在記憶體上方設置了三個 4-Pin 風扇供電插槽,分別為 CPU_OPT、CPU_FAN、SYS_FAN/PUMP 風扇與水冷供電插槽,右邊則有 RGB 12v 4-Pin 與 ARGB 5v 3-Pin 插槽。

記憶體插槽上排卡扣的底下有著一排電壓量測點,從外觀看來就是一排焊錫而已,但實際上使用者可以透過萬用電表來測量主機板的電壓。

https://i.imgur.com/oQtx5jO.jpg
∆ CPU_OPT、CPU_FAN、SYS_FAN/PUMP、RGB 12v 4-Pin、ARGB 5v 3-Pin。


四槽的 DDR5 DIMM 雙卡扣記憶體插槽,支援四條容量總計 192GB 的 DDR5 記憶體,也就是單條容量上限為 48GB,memory overclocking 頻率標榜可達 8000 MT/s(oc),但還是要以官方 memory QVL 相容性報告為主,同時也支援 Intel XMP 3.0 (Extreme Memory Profile) 記憶體一鍵超頻技術認證。

現在配單時經常選購的 2 DIMMs 雙通道記憶體套組,建議優先安裝在 A2、B2 插槽(左邊數過來第二、四槽位),將兩條記憶體安裝在這兩個位置,記憶體能夠更容易以較高的頻率來運作。

https://i.imgur.com/pzWwurA.jpg
∆ 4x DDR5 DIMM 記憶體插槽,最大支援 192GB、8000 MT/s(oc) 記憶體擴充。


主板右側設有電源開關、除錯燈號、主機板 24-Pin 供電插槽、兩個 USB 3.2 Gen1 插槽 (支援四個前置 USB 3.2 Gen1 安裝埠)、一個前置 Type-C USB 3.2 Gen2x2 (20Gb/s) 插槽、四個 SATA 6Gb/s、兩個 SYS_FAN/PUMP 風扇與水冷供電插槽 、THB_U4 技嘉擴充子卡插槽、EZ DeBug 燈號。

EZ DeBug 狀態指示燈號,能夠快速檢視主機板自我檢測過程中,有哪些零件產生問題導致無法開機,而除錯燈號在自檢程序中如果發生錯誤的話,會提供兩碼錯誤代號提供參考,使用者可以透過說明書內的 Q-Code 錯誤代碼表來參閱進行除錯動作。

在 SATA 插槽旁設置了 THB_C1/C2 插槽,是要搭配技嘉 Thunderbolt 4 擴充卡 GC-MAPLE RIDGE (rev. 1.0) 來使用,若有這項使用需求使用者需要額外加購擴充卡。

https://i.imgur.com/7oYfUwj.jpg
∆ 兩個 USB 3.2 Gen1 插槽、Type-C USB 3.2 Gen2x2。

https://i.imgur.com/JLunV1a.jpg
∆ 兩位數代碼除錯燈號。

https://i.imgur.com/Q3V6KBc.jpg
∆ 四個 SATA、兩個 SYS_FAN/PUMP、THB_U4、EZ DeBug 燈號。

https://i.imgur.com/gUAxUYA.jpg
∆ EZ DeBug 透過四顆紅色 LED 燈珠快速辨識主機板自檢的錯誤來源。


主機板下方有著系統前置面板插槽、CMOS 設定清除按鍵與跳線、三個 SYS_FAN/PUMP 風扇與水冷供電插槽、重啟按鍵、兩個 USB 2.0 (支援四個前置 USB 2.0 安裝埠)、噪音偵測插座、5V 3-Pin ARGB、12V 4-Pin RGB、HD_AUDIO 音源插槽。

這張主機板比較特殊的是將快速重啟按鍵設置在下方,而非常見形式的與開機按鍵設置在一起,另外 4-Pin 風扇與水冷供電插槽給到了誇張的十個。

https://i.imgur.com/4bfwi1T.jpg
∆ 系統前置面板、SYS_FAN/PUMP 風扇與水冷供電插槽、重啟按鍵。

https://i.imgur.com/BLrlUBI.jpg
∆ 兩個 USB 2.0、噪音偵測插座、5V 3-Pin ARGB、12V 4-Pin RGB、HD_AUDIO。


主機板的 PCIe 插槽總共提供三個金屬強化 x16 slot 插槽,在擴充插槽設置與其他家主機板不同,第二個與第三個 PCIe 插槽向下位移了一些,這在顯示卡直插安裝時能夠有更好的擴充相容性,尤其現在 RTX 40 系列顯示卡厚度越來越誇張,這在直插安裝時額外擴充擷取卡或是音效卡等 PCIe 裝置時,能夠避免與顯示卡散熱模組過近的狀況。

但擴充也是有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僅有第一個是完整 x16 頻寬為 PCIe 5.0 x16 規格,且該擴充槽與 M2C_CPU 擴充位置共用頻寬,因此當 M2C_CPU 插槽有安裝 M.2 SSD 時 PCIe 5.0 x16 會自動將頻寬降至 PCIe 5.0 x8,這部分就看玩家們怎麼去取捨了。

第二與第三個 PCI Express x16 插槽同樣也有金屬強化設計,雖然有 x16 的安裝長度但實際上僅有 PCIe 3.0 x4 與 PCIe 3.0 x1 頻寬,可以用來擴充擷取卡或是音效卡等額外設備,但在安裝顯示卡時千萬別插錯了!

PCIe 5.0 x16 插槽有專門搭配的「PCIe EZ-Latch Plus」按鍵,這個按鍵透過特殊結構設計,幫助使用者在卸除原有顯示卡或 PCIe 設備時能夠更方便拆卸。

https://i.imgur.com/c4BlJiQ.jpg
∆ PCIe 5.0 x16、PCIe 3.0 x4、PCIe 3.0 x1 插槽。


Z790 AORUS MASTER 總共有五個 M.2 SSD 擴充位置,使用處理器直連通道的 M2C_CPU /M2A_CPU 分別為 PCIe Gen5 x4/ PCIe Gen4 x4 頻寬,厚重的 Thermal Guard III SSD 散熱片可以為 PCIe Gen5 SSD 提供充足散熱性能,但由於尺寸過高可能會影響塔散安裝,更建議使用者搭配水冷裝機比較好。

而其餘三個 Z790 晶片組通道 M2Q_SB / M2P_SB / M2M_SB 插槽,則是支援 PCIe Gen4 x4 頻寬,M2M_SB 插槽同時能夠支援早期的 SATA M.2 SSD,整張主板上的五個 M.2 SSD 安裝位置皆支援 M Key 規格,且都有導熱墊與散熱片提供穩定散熱性能。

https://i.imgur.com/fbLxgU6.jpg
∆ 支援一個 PCIe 5.0×4/x2 與四個 PCIe 4.0×4/x2 SSD。

https://i.imgur.com/jL3UDYH.jpg
∆ 有點高的 Thermal Guard III SSD 散熱片。


每個 M.2 SSD 安裝位置皆配置了快拆卡扣 M.2 EZ-Latch Plus,在擴充 M.2 SSD 時不用在怕小螺絲掉落遺失!

https://i.imgur.com/AsX4Dzv.jpg
∆ 技嘉 M.2 EZ-Latch Plus 快拆卡扣。


主機板後方 I/O 提供了 Clear CMOS 按鍵、BIOS FlashBack、WiFi 6E 天線埠、四個 USB 3.2 Gen1 Type-A、DisplayPort 1.2、七個 USB 3.2 Gen2 Type-A (10 Gb/s) 、兩個 USB 3.2 Gen2x2 Type-C (20 Gbps) 、一個 USB 3.2 Gen1 Type-C (5 Gbps)、RJ-45 2.5G LAN 有線網路孔、光纖 S/PDIF 數位音訊輸出、兩孔音訊連接埠。

其中一個標示著 BIOS 的 USB 3.2 Gen2 Type-A (10 Gb/s) 接口,在使用 BIOS FlashBack 功能時,需將存有 BIOS 檔案的 USB 隨身碟,插在這一槽來進行 BIOS 的更新作業。

https://i.imgur.com/p8fz3tf.jpg
∆ 後方 I/O 一覽。


主機板額外小配件有信仰貼紙、一次性束線帶、2 x SATA 線材、、WiFi 天線、12V 4-Pin RGB 線材、測溫線、噪音線等。

https://i.imgur.com/DJ0dUsl.jpg
∆ 配件一覽。


BIOS 功能選單

在進入 BIOS 時預設狀態為 EASY Mode 簡易模式,簡易模式下可以看到主機板基本功能設定與選項,像是開機硬碟順序、硬體與 BIOS 資訊、溫度監控、記憶體 XMP/EXPO,風扇轉速監控等等,而技嘉在新版本 BIOS 中添加了「GIGABYTE PerfDrive」功能,以及處理器預估評分項目「Biscuits CP 分數」。

Biscuits 的 CP 分數可以粗估你手上處理器體質與等級,而 i9 13900K 的平均為 85 CP,根據技嘉內部超頻大師 HiCookie 的說法,100 CP 的 i9 13900K 應該能夠在 LN2 液氮超頻至 8GHz 的頻率,筆者手上的 i9 12900K 為 86.630 CP。

https://i.imgur.com/SsttvOP.jpg
∆ EASY Mode 簡易模式。

https://i.imgur.com/rluvOAh.jpg
∆ 按下 F2 進入進階模式有更多可調整設定,我的最愛中有基本超頻設定選項。

https://i.imgur.com/Jz1Q0zb.jpg
∆ Tweaker 內可以設定處理器與記憶體的頻率以及電壓,包含 EXPO/XMP 也可以在這裡開啟。


稍微跟玩家們介紹一下 GIGABYTE PerfDrive 底下的四個運作模式,預設的 Optimization 模式會解鎖所有的功耗限制,以方便處理器達到高頻率,第二項 Instant 6GHz 則會讓你處理器體質較好的核心超頻至 6GHz,藉此獲得更好的單核心性能,但其實 13900K 想手動單核超頻至 6GHz 本身就不是難事,GIGABYTE PerfDrive_ Instant 6GHz 更像是給懶人玩家 (like me) 所使用的。

第三個 Spec Enhance 會把 PL1 限制在 253W,若你不希望處理器溫度過高可以選擇使用這個模式;最後的 E-core Disable 其實就是關閉 E-core,以此降低處理器發熱量讓風冷之類的散熱器能夠負擔住。

但不知道是不是還沒完全優化好的關係,這次搭配 12900K 處理器開箱這張主機板,只能選擇啟用 Optimization 模式跟 E-core Disable 模式,Instant 6GHz 跟 Spec Enhance 則無法開啟,我看網路上其他人使用 13900K 就可以全部都開啟。

https://i.imgur.com/5vXhRVV.jpg
∆ GIGABYTE PerfDrive。

https://i.imgur.com/8kJRiln.jpg
∆ 進階處理器選項。

https://i.imgur.com/30KgiDJ.jpg
∆ 處理器各項功能設定。

https://i.imgur.com/IbcKz1s.jpg
∆ 進階記憶體設定。

https://i.imgur.com/g2H5pHh.jpg
∆ 處理器 PLL 相關設定。

https://i.imgur.com/Ga86UcR.jpg
∆ 電壓設定。

https://i.imgur.com/6kyWTTd.jpg
∆ Settings 頁面。

https://i.imgur.com/NVNtNOM.jpg
∆ 系統資訊。

https://i.imgur.com/0wjONir.jpg
∆ 開機硬碟設定。

https://i.imgur.com/vAyicHQ.jpg
∆ Smart Fan6 可以調整各個風扇插槽的風扇曲線。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性能測試

本次的主機板性能測試使用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搭配有著 8 個 P-Core、8 個 E-Core 總計 16 核 24 執行緒的 Intel Core i9 12900K 處理器,並且將 BIOS 更新至 F8a 版本,記憶體則是使用 Kingston FURY Renegade RGB 6000 MT/s 16GBx2 雙通道套組,搭建測試平台測試的過程中,開啟記憶體XMP 3.0、GIGABYTE PerfDrive_Optimization、Re- Size BAR 等設定。

https://i.imgur.com/KGv70qL.jpg
∆ 主機板燈光效果集中在後方遮罩小螢幕上,有著波動羽絨效果。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 12900K
散熱器:darkFlash TWISTER DX 360 Ver2.6
主機板: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rev. 1.0)
記憶體:Kingston FURY Renegade RGB 6000 MT/s 16GBx2
顯示卡:MSI GeForce RTX 3060 Ti GAMING Z TRIO
電源 : MONTECH TITAN GOLD 1200W
系統碟:WD BLUE 3D NAND SATA M.2 2280 SSD 500GB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21H2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顯示卡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531.68


首先由 CPU-Z 檢視本次的測試平台硬體資訊,處理器 Intel Core i9 12900K 代號為 Alder Lake 的 10nm 製程,8 P-Core+8 E-Core 核心數總計 16 核 24 執行緒,主機板使用 Z790 AORUS MASTER 支援 PCI-E 5.0 通道,記憶體使用 DDR5 6000MT/s 雙通道容量總計 32GB,同時跑了 CPU-Z 內建測試 Version 17.01.64,CPU 單執行緒獲得 805.6 分、多執行緒則為 10937 分。

https://i.imgur.com/Bwk3pVa.jpg
∆ CPU-Z 資訊一覽以及 Version 17.01.64 內建測試跑分結果。


再來是常見的處理器跑分測試軟體 CINEBENCH R20 以及 R23,經常用來評估處理器本身的 3D渲染以及繪圖性能,該軟體由 MAXON 基於 Cinema 4D 所開發。

在 Release 20 版本中 Intel Core i9 12900K 在測試中,獲得多核 10516pts、單核 752pts 的成績,而新版本的 R23 中的成績為多核 25633pts、單核 1971pts。

https://i.imgur.com/bnykaJS.jpg
∆ CINEBENCH Release 20。

https://i.imgur.com/aZ0YUoL.jpg
∆ CINEBENCH R23。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這次使用 DDR5 6000 MT/s 16Gx2 CL32 雙通道記憶體開啟 XMP 來測試,讀取速度為 93635 MB/s、寫入速度為 84570 MB/s、複製速度則是 85331 MB/s,而延遲為 64.4 ns。

https://i.imgur.com/rJAR9Zk.jpg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3DMark CPU Profile 本項測試會進行六次測試,分別測試 MAX、16、8、4、2、1 執行緒 (threads) 的性能,而 16 執行緒以上的性能更多屬於 3D 渲染或是影音專業工作才會用到,目前主流的 DX12 遊戲性能大多可以參考 8 執行緒的分數,4 和 2 執行緒的分數則是與使用 DX9 開發的老遊戲相關。

12900K 最大執行緒成績為 11750 分,而主流遊戲玩家們需要注意的 8 執行緒以及 4 執行緒,分別為 7708、4112 分。

https://i.imgur.com/qkvht2m.jpg
∆ 3DMARK CPU Profile。


另外筆者也使用了常用於遊戲性能模擬測試的 3DMark Fire Strike、3D Mark Time Spy,搭配 NVIDIA RTX 3060 Ti 顯示卡來進行測試,在 1080p 畫質 DirectX11 GPU API 情境遊戲模擬測試的 Fire Strike 中,獲得 40287 的物理分數;而 1440p 畫質 DirectX 12 GPU API 情境遊戲模擬測試的 Time Spy 中,獲得 19324 的 CPU 分數。

https://i.imgur.com/xLYYzut.jpg
∆ 3DMark Fire Strike。

https://i.imgur.com/vokfp4K.jpg
∆ 3DMark Time Spy。


V-Ray 5 Benchmark 有著三種不同測試場景,而 V-Ray 項目是針對處理器渲染性能進行測試,12900K 測試平台在測試中獲得 17876 分。

https://i.imgur.com/SQtuDok.jpg
∆ V-Ray 5 Benchmark。


CrossMark 有著總計 25 項,包含了生產力、創意內容工作、系統反應性等工作模擬負載測試,下面的三項分數各有不同的評分標準及使用情境,生產力(Productivity)包含了文件編輯、試算表、網頁瀏覽,第二項的創造力(Creativity)包含照片編輯、照片整理、影片編輯,最後一項的反應(Responsiveness)則有開啟檔案、文件的反應速度、多工處理等情境。

在 CrossMark 這項測試中獲得總分 2024 分、生產力 1799 分、創造力 2557 分、反應 1430 分。

https://i.imgur.com/xah3xLC.jpg
∆ CrossMark 日常使用場景測試項目。


PCMark 10 同樣模擬測試情境藉此得出電腦的整體性能,常用基本功能項目內包含了應用程式啟動、網頁瀏覽以及視訊會議測試,生產力項目模擬了文檔文件、電子表格的編寫,最後一項的影像內容創作則包含了照片編輯、影片編輯、渲染等專業測試。

在這項測試中常用基本功能有著 10942 分、生產力 10381 分、影像內容創作 13780 分。

https://i.imgur.com/1T29DD0.jpg
∆ PCMark 10 測試。


總結

https://i.imgur.com/zAzrnfw.jpg

這張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對於各位 PC DIY 玩家來說,有著絕對充足的擴充性能夠滿足各位,192 GB DDR5 記憶體、10 GbE LAN、PCIe 5.0 x16、五個 M.2 SSD 安裝位置、後三前一 USB Type-C、十個風扇供電等擴充插槽,搭配 E-ATX 版型規格相信很多地方是一般使用者也用不到的!

三個 PCIe x16 插槽設置有為顯示卡直插做迴避規劃,即便擴充了其他 PCIe 設備也不會擋住直插在 PCIe 5.0 x16 的顯示卡,因為主機板頻寬規劃的關係,所以當 M2C_CPU 插槽有安裝 M.2 SSD 時,PCIe 5.0 x16 插槽會自動降頻至 PCIe 5.0 x8 頻寬運作。

至於是否有必要從 Z690 AORUS MASTER 升級至 Z790 AORUS MASTER 呢?從實際上來講 Z690/Z790 兩張主機板基本上差異並沒有很大,但如果各位的荷包預算願意花費 19990 買張主機板,想必也不會去在意 CP 值以及保值性,想要最新而且外觀比較酷那當然是直上 Z790 啦!(真是膚淺)

:Z790 搭配 12900K 開箱?到底在幹嘛啊這個開箱的。
:我也很想搭 13 代來測阿!阿處理器就有人在搞事情齁。

https://i.imgur.com/x5fyMlX.png

以上就是今天的開箱~有甚麼問題歡迎留言詢問討論!有時間我都會回覆,這裡是古代靈異雙頭戰象 AKA 機殼渣男,感謝妳今天的收看~88~~

https://i.imgur.com/zdyUzBy.jp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鷹覷鶻望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rev. 1.0) 主機板開箱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