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enoir" 絕地大反攻「Ryzen 4000」多核筆電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5.jpgAMD 第三代 Ryzen 3000 桌上型處理器,憑藉著 7nm 製程、Zen 2 架構與 Chiplet 設計,在 Desktop 與 HEDT 兩大戰場上與 Intel 對弈、棋逢敵手,而 2020 年上半 AMD 則將攻勢轉向行動、筆電市場,而搭載新一代 AMD Ryzen 4000 筆電處理器的產品,最快可能 4 月中會與玩家見面,而在此之前先來了解 Ryzen 4000 "Renoir" 的產品規劃、架構與官方遊戲效能比較。
3 款 H 系高效能、5 款 U 系走輕薄
AMD 早在 2011 年推出首款 CPU 結合 GPU 的 APU 產品 “Llano”,一路到 2015 年的 “Carrizo” 成為完整 SoC 設計(CPU、GPU 與 FCH),接著幾年的 2016 的 “Bristol Ridge”,接著 Ryzen 揭竿起義的 2017 年 “Raven Ridge”、2019 年的 “Picasso”,而來到 2020 年準備推出的 "Renoir"。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jpg
可以說 AMD 在 Picasso 這代就已經在準備反攻筆電的計畫,市場上有著入門款的 Ryzen 7 3750H 筆電產品,但如今 AMD 不甘止於「入門」,更要往 8 核心高效能筆電與輕薄筆電邁進,而這一路上 AMD 也並非孤身一人。
AMD 與各大 OEM 合作設計、元件相容驗證、創新使用者體驗與最終的持續驗證,從合作關係上讓 AMD 與筆電品牌雙贏,也帶給用戶、玩家最好的使用體驗;而 AMD 預估 2020 年,將會有 100 台以上使用 Ryzen 處理器的筆電,而在明年則會以倍數成長。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jpg
規劃上,AMD 這次將推出 U 系列:輕薄商務款、H 系列:高效能電競、創作,以及 Pro 系列:提供企業所需的資安保護功能;對於一般玩家來說,理解 U 系列輕薄、商務,H 系列高效電競、創作之用即可。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jpg
首先,H 系列照先前曝光就 3款產品,Ryzen 7 4800H 有著 8 核心 16 執行緒、2.9GHz / 4.2GHz 時脈、12MB 快取,並整合 Vega 7 CU 1600MHz 內顯,TDP 熱功耗為 45W;另一款,Ryzen 5 4600H 則是 6 核心 12 執行緒、3.0GHz、4.0GHz 時脈、11MB 快取,內顯則是 Vega 6 CU 1500MHz,同樣 45W TDP。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jpg
另外一款則是 Ryzen 7 4900HS 同樣是 8C16T,較高時脈 3.3GHz / 4.4GHz,並有著 Vega 8 CU 1750 MHz 內顯與 45W TDP 設計,當然 H 系列處理器,其 TDP 可從 35W-45W 之間調整,這就看 OEM 如何調教了。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6.jpg
但是,最終 H 系列型號共有 6 款,也就是 4900H/HS、4800H/HS 與 4600H/HS 等,簡單來說 HS 預設 TDP 都降為 35W(時脈也有所改變),但依舊有著功耗調整的空間給 OEM 廠商,這設計有點類似於 NVIDIA Max-Q,讓電競筆電也可走輕薄之用。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8.jpg
接著,U 系列則有 5 款規劃,大致可分為 8 核、6 核與最入門 4 核產品,Ryzen 7 4800U 8C16T、1.8GHz / 4.2GHz,而 Ryzen 7 4700U 則是關閉 SMT 為 8C8T,時脈也低一點 2.0GHz / 4.1 GHz,此外這兩顆的內顯各差 1 個 CU 與時脈。
而 Ryzen 5 4600U 6C12T、2.1GHz / 4.0GHz,至於 Ryzen 5 4500U 同樣關 SMT 為 6C6T、2.3GHz / 4.0GHz,除此之外內顯同樣為 6 CU、1500MHz;最入門 Ryzen 3 4300U 為 4C4T、2.7GHz / 3.7GHz,內顯則是 5 CU、1400MHz。
簡單來看,U 系列分比較多型號,給 OEM 廠商可依據核心數、多執行緒來選擇適合的產品,而這 5 顆 U 系列處理器,TDP 熱功耗都在 15W,並支援動態 12-25W 調整熱功耗,換句話說就是依據使用狀況調整供電分配,達到長效與效能兼具。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7.jpg
AMD Renoir APU 架構 / 7nm Zen 2 + Vega
當然 Renoir 架構上同樣是承襲著 Zen 2 與 Vega 的 SoC 系統單晶片;Zen 2 架構如之前所述,採用新的 TAGE 預測分支、2 倍 OP 快取容量、優化 L1 I 快取、三代 Address generation 單元、2 倍 FP 資料傳輸頻寬、3 倍 L1 load+store 頻寬、提升預取節流,並維持著 SMT 多執行緒設計。
這樣的設計讓 Zen 2 的 IPC 有著 15% 提升(對比上代 Zen 架構),而 CCX 核心內則提升 L1 D 快取 Load/Store 頻寬為每週期 32Byte,並讓每個 CCX 有著 4MB 的 L3 快取提升。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9.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0.jpg
內顯依舊使用 Vega 世代架構,並受惠於 7nm 製程有著更好的每 CU 效能提升,而 Vega 設計上主要是增加 2 倍 Data Fabric 頻寬,確保有更好的功耗與資料傳輸,並優化 Power State 的變化,以及提升 25% 最高繪圖時脈與 77% 最高記憶體頻寬。
這樣的改變,在 Vega 8 CU 的效能上,可有著 59% 每 CU 的效能提升、1.79 TFLOPS(FP32)運算效能,而且與上代維持同樣的 15W 功耗;也就是說,Renoir 的 Vega 內顯,在同瓦下有著近 59% 的每 CU 效能提升,並針對筆電所需的功耗、電源狀態切換有著優化。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1.jpg
另一方面,這代 Vega 有著第二代 Multimedia Engine,新增 HDR/WCG 編碼(HEVC),並且有著 31% 編碼速度提升,除此之外 Youtube 的 VP9 8b/10b 解碼支援 1080p240 / 4K60,H.264 8b 解碼 1080p480 / 4K120、編碼 1080p240 / 4K60,以及 H.265 8b/10b 解碼 1080p240 / 4K60、解碼 1080p240 / 4K60 等影音編碼能力。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2.jpg
最終,功耗方面新一代 Zen 2 筆電處理器 Renoir,在同樣 15W 功耗下對比前代,可有著 25% 的單執行緒性能增長;而從每單元指令功耗(Instructions per unit of energy)來評斷,1.15x 提升來至 IPC、1.17x 提升來至設計、1.47x 提升受惠於 7nm 製程,幾乎 2x 的每單元指令功耗的提升。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3.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4.jpg
因此,新一代 Zen 2 筆電處理器,再與上一代同功耗下,可達到幾乎 2 倍的多核心性能增長。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5.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6.jpg
針對續行力 Battery Life 設計,AMD 降低了 20% SoC Power,除了受惠 7nm 製程之外,大幅降低 CPUOFF 的耗電,以及降低 I/O 所需的電源,並降低 CPUOFF 時的延遲問題。
並制訂 3 階段 ACPI,讓系統可更有效的降低功耗;並針對 Renoir Audio Controller 支援 Always Listening 智慧語音控制與 Always Playing 低功耗播放等技術。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7.jpg
Renoir 是完整 SoC 系統單晶片設計,提供用戶所需的 I/O 連接並強化安全保護,並且將記憶體升級至 DDR4 3200 或 LPDDR4x 4266,多增加 4 條 PCIe 通道擴充 NVMe SSD 與 2 個 USB 連接埠。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8.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19.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0.jpg
Renoir 效能劍指 Ice Lake、Comet Lake 一打二
AMD Renoir 推出之際將對上 Intel 第 10 代的 Ice Lake 與 Comet Lake 世代,也就是說 4800H 劍指同樣 8 核心的 i9-9880H 與同位階的 6 核心 i7-9750H。
4800H 對上 i7-9750H 同樣搭配獨顯 RTX 2060 晶片,在整體效能 PCMark 10 測試,4800H 有著 8% 領先、Office 應用有 10% 提升、影片轉檔(Handbrake)則有 80% 飆升、Premiere 則有 50% 提升,光線追蹤 V-Ray 有著 47% 提升、渲染 Blender 20%。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1.jpg
而在遊戲效能方面,則有持平(CS:GO、Rocket League)、略輸(League of Legend)與完勝(Overwatch、Fortnite)等狀況;而 AAA 大作遊戲表現一樣,有小輸、持平與完勝的局面。
為何在筆電平台遊戲表現更好,可能在於 Intel 高時脈、單核效能的優勢,對於筆電平台來說有所限制,反而讓 AMD 有著優勢。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2.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3.jpg
而上述 Ryzen 7 4900HS 將會是 ASUS Zephyrus G14 西風之神獨佔,這台 14 吋筆電僅 17.9mm 厚度與 1.6kg 重量,名副其實的輕薄電競筆電;效能上,4900HS 同樣能輕鬆贏過 i9-9880H(8C16T)同核心處理器。
而 4900HS 搭配 RTX 2060 MaxQ 獨顯,在 1080p 解析度下,可讓 eSports 遊戲有著 100 fps 以上的效能,面對 AAA 遊戲也可有著 60 fps 以上的性能,各位玩家你能不期待這台嗎?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4.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5.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6.jpg
看完 H 系列後,回到 U 系列比較,Ryzen 7 4800U、4700U 分別對上 i7-1065G7、i7-10710U 與 i7-10510U,同樣都是 15W TDP 的產品。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7.jpg
效能上不論單執行緒、多執行緒以及繪圖效能,都是由 4800U 與 4700U 完勝;在系統 PCMark 10 與壓縮等測試下,同樣由 AMD 取得優勢,而 Office 測試與瀏覽器效能則算是平手。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8.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29.jpg
影音編碼、渲染、音樂轉檔與 PCMark 10 DCC 數位內容創作測試,同樣由 AMD 完勝;遊戲效能方面,對比內顯來說這也無須比較,即便 Intel Ice Lake 也無法贏過 Renoir。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0.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1.jpg
AMD 簡報功力再現,以單核、多核、生產力、繪圖與創作效能的雷達圖,來展示 AMD 全方面的能力,並且一打二 Intel 的產品。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2.jpg
Ryzen 5 4600U 與 4500U 則對上 i5-1035G7、i5-1035G4、i5-1035G1 與 i5-10210U 等產品,同樣單執行緒、多執行緒與繪圖效能 AMD 都取得優勢;系統效能、Office 與壓縮測試,同樣由 AMD 取得優勝,而瀏覽器測試效能則持平。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3.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4.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5.jpg
影音轉檔、渲染、音樂轉檔與 PCMark 10 DCC 數位內容創作測試,同樣是 AMD 有著優勢;遊戲效能一樣 AMD 完勝。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6.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7.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8.jpg
最後 Ryzen 3 4300U 對上 i3-1005G1、i3-10110U,雖說單執行緒效能接近,但多執行緒與繪圖效能依舊領先;系統效能、Office 與壓縮測試,同樣由 AMD 取得優勝,而瀏覽器測試效能則持平;影音轉檔、渲染、音樂轉檔與 PCMark 10 DCC 數位內容創作測試,同樣是 AMD 有著優勢;遊戲效能則是有輸有贏。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39.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0.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1.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2.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3.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4.jpg
優化 Boost 效能 STT V2 與 SmartShift
AMD 針對筆電產品並非僅推出 CPU 給 OEM,亦替 OEM 思考如何在筆電上達到更好的 Boost 效能,且更能有效分配 CPU、dGPU 的功耗,甚至是筆電 C 件溫度等控制功能。
因此 AMD 增加了 Dynamic Power & Thermal Control(DPTC)介面,可藉由 BIOS 來動態調整 SoC 電源,以及 Advanced Platform Management Link(APML)傳輸通道(bus),可回報機器的檢查架構與設定 CPU 散熱暫存器,此外還有 AMD Skin Temperature Aware Power Management(STAPM),筆電在高效能 Boost 時,可通過這回饋溫度維持著較長的 Boost 時間。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6.jpg
System Temperature Tracking(STT)V2 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在最大化 Boost 效能下,也能維持筆電舒適使用(不熱手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處理器提供 Embedded Control(EC),可讓額外的溫度感測回報給系統 BIOS,在跟 DPTC 協同回饋制給處理器來調整 SoC Power。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7.jpg
藉由 STT 的回饋,可讓筆電在 Boost 時依據整體溫度來微調時脈,而不會遇到溫度達到上限後,立刻降低的問題,如此一來即可維持高時脈至一段時間。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8.jpg
AMD SmartShift 透過 Infinity Control Fabric 可讓 CPU 與 dGPU 之間有著連動,以往筆電設計其散熱功耗是 CPU + dGPU 一起解,同樣在電源功耗上也是一樣的狀況,但這情況會遇到明明遊戲時 CPU 不需要太多電與散熱,但卻無法把多餘的電與散熱空間挪給 dGPU 使用,反之在一般文書、瀏覽、算圖使用時,dGPU 多餘的電與散熱空間也無法讓 CPU 獲得更多的效能。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49.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0.jpg
因此在 Renoir 搭配 Navi 10 dGPU 的情況下,即可讓 dGPU 的效能有額外 Shift 空間;也就是說,dGPU 與 Soc 之間通過 PCIe 連接後,dGPU 會分享資訊給 SoC,這時 SoC 將 dGPU 視為內顯(IGP),通過 DPTC 來規劃 Soc 與 dGPU 的電源。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1.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2.jpg
而且 STT V2 可與 SmartShift 連動,只要在 dGPU 增加額外的溫度偵測即可;而這功能主要是開發給 OEM 品牌,以更智慧的方式挪用筆電 CPU、dGPU 的電源、散熱(預算)空間,發揮出更出色的效能。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3.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4.jpg
續行大幅提升 System Power Management
筆電除了效能之外,另一方面則是續行表現,AMD 整合 System Power Management 的方式,從硬體層針對 CPU 時脈功耗優化,並從 BIOS 與驅動層回報與控制,系統層則有優化的多低電源狀態可切換,最後使用者可通過系統來調整電池狀態下的效能表現。
這樣設計的優化,可在 PCMark 10 App Start 測試中,可見 Ryzen 4000 處理器時脈變化更迅速、穩定與持久;而這也讓 Ryzen 4000 在 Memory Self Refresh、CPUOFF、GFXOFF 與 VDDOFF 可暫留更多時間,藉此達到應用測試期間 59% 的耗電降低(Less Power Consumed)。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5.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6.jpg
說道續行力測試,AMD 則以 Ryzen 7 4800U 的 Lenovo Yoga Slim 7 60.7Whr 電池的機種,對比 Intel 的 i7-1065G7 Dell XPS 13 49.9Whr 與 60.7Whr 的機種來進行比較。
在 PCMark 10 測試 4800U 可執行達 8.6 小時,而 i7-1065G7 最高 7.4 小時,遊戲以 3DMark TimeSpy 測試,則可執行達 2.8 小時,比 i7-1065G7 的 2.5 小時還久,而在影片播放測試下 4800U 可達 17.4 小時,而 i7-1065G7 則可達到 18.8 小時之久。
換言之,續行表現上這代 Ryzen 與 Intel 相近,但 Intel 最強的莫過於待機時間了。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7.jpg
https://p.xfastest.com/~sinchen/AMD-Renoir-Ryzen-4000/AMD-Renoir-Ryzen-4000-58.jpg
小結
行文至此可見 AMD Ryzen 4000 的備戰上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不僅止於將 7nm、Zen 2 與 Vega 整合至 SoC 單晶片,更與 OEM 合作,提供更好的電源控制、溫度回饋等機制,也考量到以往 CPU + dGPU 的電源預算、解熱能力都在一線之上,與其讓 OEM 設定固定值,不如回饋給 SoC 依據狀況調變,達到更好的筆電效能與續行表現。
不過呢,SmartShift 目前僅 Renoir 搭配 Navi 10 dGPU 可以使用,至於搭配 NVIDIA 獨顯能否啟用這功能,就要看 OEM 怎麼解了;總之,這代 Renoir 從官方提供的資料來看,規格、效能、功耗與續行表現都相當漂亮,而實際最終筆電體驗感受,就留待日後解禁在來與各位分享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