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 挑戰 3 代 Ryzen 記憶體超頻極限的指定主機板
相較於前兩代 AMD Ryzen CPU,採用 Zen 2 微架構的 Ryzen 三代 CPU 在內建的記憶體控制器 (IMC) 上,可以說是有著非常明顯的進步,以一代來說,如果能夠超頻上 DDR4 3600 的速度並穩跑,那麼已經可以說是相當厲害的表現了。
然而在 IMC 的加持下,主機板的相關線路自然也是個影響記憶體超頻中相當大的因素在,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自然就是為了創下超頻紀錄所設計的 AMD X570 主機板,這張板子特別於記憶體的部分採用 OptiMem III 的極致優化線路。截至筆者發稿日期前,目前由希臘 OGS 團隊創下的 DDR4-6054 世界紀錄,即是採用本次我們所介紹的這張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所實現。
以下文章我們將介紹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在各方面的表現,並且與其餘主機板不同的是,在記憶體超頻這一塊的測試方面,我們也會額外探討。
產品規格一覽:
尺寸:Mini-DTX
支援處理器類型:AMD Ryzen 2nd, 3rd
處理器腳位:AM4
晶片組:AMD X570
記憶體:2 x DIMM, MAX 32GB、Double Capcity MAX 64GB
擴充插槽:1 x PCIe 4.0 x16
儲存埠:4 x SATA 6Gb/s、2 x M.2 Max Type 2280、有線網路:Intel I211AT
無線網路:Intel Wireless AX200、BT 5.0
音訊:Realtek ALC 1200-VB Audio Codec
USB 埠:3 x USB 3.2 Gen 2 (1 x Type-C、2 x Type-A)、3 x USB 3.2 Gen 1 (1 for Q-Flash PLUS)、4 x USB 2.0、1 x USB 3.2 Gen 2 Type-C 前置插座、2 x USB 3.2 Gen 1 19 Pin 前置插座、2 x USB 2.0 9 Pin 前置插座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開箱
在以往,ROG Impact 系列的主機板幾乎也是以 ITX 板型為主,不僅僅只是創下記憶體超頻紀錄的首選,對於普通玩家如果想要組裝一台高端小鋼炮 ITX 主機,ROG Impact 系列自然也是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但這回 C8I 不同以往採用 ITX 的版型,而是採用了現今相對少見且略長一些的 Mini-DTX 規格,整體而言與 ITX 僅差在長度略長一些, 玩家們在選購機殼時記得評估一下市面上 ITX 機殼是否可以正常容納。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ITXDTX.jpg
↑ ITX 與 Mini-DTX 整體在大小方面的確有著一些差異,一般而言,如果 ITX 的機殼尺寸有提供到 3 個 PCI-E 擋板,那麼是可以容納下這張板子沒有問題。
外包裝一樣繼承著 ROG 的識別顏色,採用紅黑配色包裝搭配特有的圖騰紋路,中間再以雷射字樣打上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型號,下方標註著產品支援的特色,除了大家常見的 Aura Sync 等等之外,更特別的是支援 Double Capacity 規格的記憶體模組。
背面的部分則是有著主機板簡圖,支援的技術、規格,上方明列了四項特色,FCH 與 VRM 一體式的散熱器、金屬背板、SO-DIMM.2 M.2 Riser Card、SupremeFX 獨立音效模組。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OX1.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OX2.jpg
↑ 外包裝正反面一覽。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主機板外觀一覽,不同於普遍的做法,C8I 特別將 FCH 的部分拉到了背面 I/O 附近的位置,並與 VRM 的部分共用內建風扇的一體式散熱器,下方部分 Header 更採直角 90 度擺放,避免與顯卡散熱器干涉,下方更額外利用了子卡作為 Supereme FX 的音效部分。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FCHS1.jpg
↑ VRM 散熱片特寫一覽,包覆的外殼為整塊金屬製成,通過上方與側邊的孔洞對主要發熱部件進行散熱。
儲存方面,SATA 的部分提供四個,分別直立兩個、垂直兩個。M.2 方面則是建構在 SO-DIMM.2 Riser Card 上方兩側,最大可安裝兩隻 2280 的 M.2 PCI-E / SATA 通道的 SSD。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ISER1.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ISER6.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ISER5.jpg
↑ M.2 SO-DIMM.2 Riser Card 特寫。兩條皆支援到 2280 的長度、如果所插上的為 PCI-E 通道的 SSD,靠 CPU 那一側的插槽走的是 CPU 的 PCI-E 通道,靠下方的則是走 FCH 通道。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ISER4.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ISER3.jpg
↑ Riser Card 上方還帶有 LED 燈、+5V ARGB Header、以及兩個風扇的插槽。並且預設貼有導熱膠條。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SATA.jpg
↑ 四個 SATA 插槽特寫一覽,下方兩個垂直的設計可以避免與顯卡散熱器干涉。
RGB Header 的部分共有 3 個,CPU 插槽左下方有一個 +12V RGB 插槽,適合連接信仰扇使用,靠右下方與 SO-DIMM.2 上則是各有一個 3-Pin ARGB 插槽。
為了滿足超頻愛好者的需求,更設計了諸如 Safe Botton、Retry Button、Start、CLR CMOS、Slow Mode 這些實體按鈕與開關,能夠讓玩家在超頻設定失敗無法開機顯示的時候,即時的還原到預設設定開機並再行調整之,以及 Slow Mode 開關讓 CPU 不必一直維持在高頻率,可以更加成功的展示那創下紀錄的一瞬間。
另外除錯必備的 Q-CODE 指示燈與開機階段指示燈當然也必備,開機階段指示燈位於右上角,可以輕鬆檢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身為 ROG 系列的高階主機板,免 CPU 更新 BIOS 功能的USB BIOS FlashBack 功能當然也具備,實體按鈕與指定 USB 插槽一並位於背板上。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START.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HEADER.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BUT.jpg
↑ 各種 Header 與按鈕一覽,Safe Botton、Retry Button、Slow Mode 按鈕與開關皆位於主機板本體右下角。Start 實體開機鍵則是位於 ATX 24 Pin 旁邊。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LED.jpg
↑ 右上角的開機階段指示燈。
後 I/O 一覽。天線為 Intel AX200 提供,USB 有 2 個藍色的 USB 3.2 Gen 1、一個紅色白框專門用於 BIOS FlashBack 的 USB 3.2 Gen 2、一個 Type-C 與四個 Type-A 的 USB 3.2 Gen 2、網路孔,音效則是有一般的 3.5mm 與光纖 S/PDIF。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IO1.jpg
↑ 後方 I/O 一覽。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配件一覽
配件部分,除了一些基本的如 SATA 線以外,還有著 ROG C8I 專屬的一些配件,例如前述提到的 SO-DIMM.2 Riser Card 等等。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OX4.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OX5.jpg
↑ 配件部分包含說明書、保固卡、2 條 SATA 線、2 組 M.2 螺絲與螺絲柱、 SO-DIMM.2 子卡、驅動光碟、VDG 插座的 ARGB 轉接線、束帶、天線、+12V RGB、ARGB、前面板延長線、ROG 信仰貼紙、杯墊、感謝選購函、CableMod 折價序號。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用料解析
前面已講解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大致上的規格、外觀等設計與特色,接著我們將散熱片移除,以進一步分析主機板上的用料與電路等細節。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NOHS1.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ACK3.jpg
↑ 本體前後散熱片移除一覽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ACKP1.jpg
↑ 可以看到背面整塊的散熱片有著熱導管,更進一步的充分利用 Mini-DTX 的體積在各方位進行散熱。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FCHSD1.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FCHBOT.jpg
↑ VRM 與 FCH 一體式散熱片除了有著 FCH 主動風扇以外,導熱膠部分涵蓋 MOSFET 與電感。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VRMX.jpg
CPU VRM 供電一覽,供電為 4+2 相供電。PWM 主控採華碩客製化的 ASP1405I (IR35201 Rename),同時支援 Intel VR12.5、IMVP8 與 AMD SVI2 介面標準,本體最高可以支援 8 相供電。
在 VCore 方面採用 4 相供電的設計,由 ASP1405I 輸出 4 相 PWM 訊號。MOSFET 採用採用內部整合 Driver 與上下橋的 Infineon TDA21472 OptiMOS™ Powerstage 共 8 枚,每兩枚以 Team 架構連接成一相。
而 SoC 供電則是採用 2 相供電,2 相 PWM 訊號也是均由 ASP1405I 輸出。MOSFET 一樣每相採用一枚 Infineon TDA21472 位於背面。
在電容方面,前段高壓輸入濾波採用 FPCAP 10Khr 壽命的黑金固態電容,後方輸出電容則是由於 Mini-DTX 體積的限制,因此全部改用貼片式 SP-CAP 作為後端輸出,提供優異的壽命保障。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PUVRM1.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PUVRM2.jpg
↑ 具體 CPU 供電佈局一覽,橘框為 2 相 SoC / 內建 GPU 供電,籃框為 4 相 VCore 供電,SoC Mosfet 兩枚位於 PCB 背面。
記憶體 VRM 供電方面為一相供電,MOSFET 採 1H1L 配置,型號均為 G4 GUC (具體細節未知,推測應為尼克森生產的)。PWM 與 Driver 採用 Anpec APW8723A 整合型 IC。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8723.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MEMVRM.jpg
↑ 記憶體 VRM 供電相關布局一覽。
CPU EPS 插座則是移至主板右上方,採用升級為金屬外殼及堅固的針腳的 ProCool II 插座,兼顧壽命及耐用性。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EPS12V1.jpg
↑ CPU EPS 插座特寫。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LAN.jpg
↑ 有線網路晶片採用 Intel WGI211AT Gigabit LAN。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X200.jpg
↑ WiFi + BT 部分採用 Intel Wi-Fi 6 AX200 2x2 802.11ax,以 M.2 E-Key 介面與主機板連接。另外由於主機板的板材限制,故 CMOS 電池採用 CR2032W 型式,拉至後 I/O 的殼子上方。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NCT1.jpg
↑ 環控晶片採用 NUVOTON NCT 6798D。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TPU1.jpg
↑ 另外有著華碩主打的 TPU KB3728Q D TurboV Processing Unit (TPU) 加速晶片,能夠精確的調整 CPU、DRAM 頻率、電壓等參數,讓玩家們在各種狀況下獲得最佳化的系統效能。
音效方面採用特製的子板與插槽跟主機板連接,爭取更多 PCB 空間,上方除了客製化的 ROG SupremeFX 8 通道高傳真音效 CODEC 被以金屬罩蓋住以外,另有德州儀器 RC4580 與 ESS ES9023P 兩枚 OP-AMP,並搭配日系 NICHICON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縱使是迷你板一樣在音效上不因空間而妥協,提供最佳的音效體驗。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UDIO1.jpg
↑ 子卡拆解圖,上方的蓋板背面與本體任何 IC 並沒有接觸,純粹是為了裝飾用途。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UDIO2.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UDIO3.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UDIO4.jpg
↑ 音效用料一覽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URAIC.jpg
↑ 在 RGB LED 方面採用自家 AURA 50QA0 進行控制。
為了確保訊號可靠性,前後方的 USB 3.2 Gen 2 皆採用 Diodes PI3EQX1004B1、PI3EQX1002B1 做為 ReDriver IC,USB 3.2 Gen 1 則以 ASM1464 做為 ReDriver IC,另外用於前後 Type-C 連接埠額外各再具備一枚 ASM1543 作為 Type-C 偵測晶片。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U3G21.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U3G22.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U3G23.jpg
↑ 前後方 USB 3.2 Gen2 的 Diodes PI3EQX1002B (單通道)、PI3EQX1004B (雙通道)ReDriver IC 與 ASM1543 控制器。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1464.jpg
↑ ASM1464 ReDriver IC。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BIOSIC.jpg
↑ BIOS SPI Flash 採用華邦 25Q256JWEQ,單顆容量為 32 MB,另外可以看到 AI1315-AO 晶片,用於 ASUS USB Flashback 免 CPU 刷新 BIOS 的功能。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FCHIC.jpg
↑ AMD X570 FCH 晶片組特寫。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FCHFAN.jpg
↑ FCH 主動風扇採用台達的 ASB0312HP 共兩枚,額定壽命高達 60,000 hr。
畢竟除了要帶給玩家們最極限的記憶體超頻體驗以外,受制於 Mini-DTX 的體積,本張 C8I 採用了高達 8 層的 PCB 板。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PCB8.jpg
↑ PCB 方面採用 8 層板。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燈效一覽
雖是身為 Mini-DTX 的迷你主機版,但 C8I 一樣在主機板本體背面種了 14 顆 LED 燈珠,並且也可以與 Aura Sync 做出燈效同步,創造不錯的 RGB 燈效。此外,主機板 I/O 的 3.5mm 音效插孔一樣也是採用內置燈光透出的方式標註各接孔的功能位置。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GBEF.jpg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GBEF2.jpg
↑ 側邊 RGB 燈效。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RGBEF3.jpg
↑ 音效孔燈效。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效能測試
首先先向各位讀者報告記憶體的相關性能,畢竟 C8I 就是主打記憶體超頻性為主的主機板,這次的測試我們特別選用美光普通無散熱片版本的 DDR4 2666 8G D9VPP 記憶體,雖然說僅是普條,但可是用打破世界紀錄的美光 E-Die 顆粒所製成的,搭配著特別針對記憶體相關線路優化的 C8I,相信能夠有著相當不凡的表現。
當然由於這次平台中 Ryzen 3 代架構設計上的原因,當記憶體超頻超過 DDR4-3600 時,則會改為 2:1 的 mClk:uClk 的模式,並且使得 Infinity Fabric Clock 固定在 1800MHz,因此我們在後續還是皆以 DDR4-3600 CL18 這樣穩定過測的參數進行測試。
經過筆者反覆調教,確定這兩條美光普條 DDR4 2666 8Gx2 的記憶體最穩定且效能最佳的參數為 DDR4 3600 CL18,並且電壓方面也不必太高,僅需要一般超頻記憶體設定的 1.35V 即可,普條即可用有這樣的記憶體效能可以說是相當的厲害且划算。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360018B.jpg
↑ 在運行 DDR4-3600 CL18 下成功通過 AIDA64 40 分鐘的記憶體測試。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4466.jpg
↑ 我們嘗試了單條 8G 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以 DDR4-4466 CL20,並斟酌追加電壓至 1.5V 左右後,一樣也可以穩穩的運行 AIDA64 的記憶體測試。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D45000.jpg
↑ 另外筆者以體質相對好的美光 Ballistix Elite DDR4 3600 CL16 8Gx2 的雙通道記憶體,甚至在經過反覆調整後有辦法成功以 5000MHz 進入系統並成功認證於 CPU-Z 資料庫上!
認證網址 : https://valid.x86.fr/y3syc2
效能測試方面,處理器使用 AMD Ryzen 9 3900X,設定上採用記憶體內建的 XMP Profile 超頻至 1:1 模式的上限 DDR4-3600 MHz。另外我們也追加超頻測試項目,將全核心超頻至 4.3GHz、電壓 1.4375v,基本上這算是一般玩家將 Ryzen 9 3900X 全核心運作會到達溫度上限的極限設定門檻。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CPU 水冷散熱器:曜越 Tt Floe Riing RGB 360 TT Premium 360mm 一體式水冷
主機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記憶體: Crucial DDR4 2666 8GBx2 (超頻至 3600 CL18)
顯示卡:ASUS TUF AMD Radeon RX 5700 XT
系統碟:Corsair Force Series Gen.4 PCIe MP600 1TB NVMe M.2 SSD
電源供應器:Antec HCP-850 PLATINUM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64bit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43OC.jpg
↑ Ryzen Master 手動超頻全核 4.3 GHz、1.4375V 設定截圖。
首先先以 CPU-Z 內建 CPU Benchmark 進行測試。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PUZ.jpg
↑ CPU-Z 預設,單核 554.2 分,多核 8464.3 分。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PUZOC.jpg
↑ CPU-Z 超頻 4.3 GHz,單核 532.6 分,多核 8772.4 分。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一覽,記憶體使用 DDR4 2666 8Gx2 記憶體並超頻至 DDR4-3600 CL18。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IDA64.jpg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 預設情況,記憶體讀取 54605 MB/s、寫入 52387 MB/s、複製 54493 MB/s、延遲 72.7 ns 的表現。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AIDA64OC.jpg
↑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 超頻 4.3 GHz,記憶體讀取 54610 MB/s、寫入 52435 MB/s、複製 54700 MB/s、延遲 73.6 ns 的表現。
CPUmark99 測試,主要測試處理器單執行續的運算能力。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PUMARK99.jpg
↑ CPUmark99 預設單核效能,分數為 816 分。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99OC.jpg
↑ CPUmark99 超頻 4.3 GHz 單核效能,分數為 764 分。
CINEBENCH R20 是基於以 CPU 進行圖像渲染,衡量 CPU 效能的測試項目。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BR20.jpg
↑ CINEBENCH R20 預設,單核效能為 530 pts、多核為 7325 pts。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BR20OC.jpg
↑ CINEBENCH R20 超頻 4.3 GHz,單核效能為 501 pts、多核為 7682 pts。
X265 FHD Benchmark 主要是以 X265 影片編碼衡量 AVX2 指令集的效率。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X265.jpg
↑ X265 FHD Benchmark 預設,效能為 60.16 FPS。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X265OC.jpg
↑ X265 FHD Benchmark 超頻 4.3 GHz,效能為 62.81 FPS。
PCMark 10 Extended 主要以衡量整機整體的性能作為綜合評估標準的測試。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PCM8.jpg
↑ PCMark 10 Extended 預設,分數為 9235。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PCM8OC.jpg
↑ PCMark 10 Extended 超頻 4.3 GHz,分數為 9035。
另外我們測試了預設的 DDR4 2666 的 PCMark 10 分數,藉此比對兩者的差異。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2666.jpg
↑ 在 DDR4 2666 無超頻的情況,分數為 8941,相對於超頻至 DDR4 3600 的速度來說還要來的低了 3.2%。
這回 ROG C8I 在 M.2 方面也採用了 Riser Card 的設計,將兩條 M.2 設計於 Riser Card 上方,或許會有讀者擔心藉由 Riser 轉接後是否會造成 M.2 SSD 的性能有所下降,因此我們特別選用了 PCI-E 4.0 通道的 Corsair Force MP600 1TB 進行簡單的測試。
本次連接的是靠上方的那條 M.2 插槽,所走的通道為 CPU 內建的 PCI-E 4.0 通道,理論上走 CPU 內建的通道性能方面會相對的更好一些。
https://p.xfastest.com/~qxxrbull/ASUSROGC8I/CDM.jpg
↑ CrysialDiskMark 測試,基本上循序讀寫方面也都有著 4966.4、4268.0 MB/s 的速度,並且這也是已經有資料且髒盤的狀態,可見性能方面完全不因採用 Riser 形式的 M.2 插槽而有任何減損,玩家們不必擔心。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心得分享
身為在 AMD 平台上打破 DDR4 6000 世界紀錄的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這張主機板,自然在記憶體的效能方面有著非常不錯的超頻表現,以筆者這次的測試結果來看,僅僅是以完全未挑過的 DDR4 2666 美光 E-Die 普條,即可有著穩跑 4466 MHz CL20 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的厲害。
甚至以體質相對較好的美光 Ballistix Elite 系列的記憶體,更有辦法以 DDR4 5000 8Gx2 雙通道的模式下成功進入系統,完全不愧對 ROG 的超頻王者稱號。
當然如果玩家們並不打算玩突破紀錄的極限超頻,在本平台上運行 DDR4 3600 的情況下自然也是完全沒問題,並且雖然為 Mini-DTX 規格的小板,將 R9 3900X 超頻至 4.3 GHz 也是一樣能夠穩穩的運行,在 CPU 的超頻性方面一樣不容小覷,面面俱到。
此外,C8I 身為 ROG 的一員,在規格與用料方面當然也是十分的豐富,除了 CPU 供電給到 8+2 以外,也採用了 Infineon OptiMOS™ Powerstage 的晶體用料,前後 USB 3.2 Gen2 Type-C、Intel AX200 無線網卡、極致音質的 SupremeFX 音效方案等等,完全不因 Mini-DTX 規格所侷限了豐富好料。
無論是你想要挑戰世界記憶體超頻紀錄,抑或是你只是想要組裝一台迷你型的 AMD 頂規主機,ASUS ROG 這回帶來的 Crosshair VIII Impact 這塊主機板,絕對無疑是當前最佳的選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