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玩大作的AMD新組合,二代Ryzen R5 2600、PowerColor RX580 顯卡 開箱測試分享
https://www.xfastest.com/images/xftitle.png前言AMD在Ryzen發表第一代1000系列的時候,由於不錯的效能表現與價格,使得其在市場上獲得許多好評。在時間的推移與製程工藝的演進下,在今年初AMD也將Ryzen第二代2000系列的產品送上了市場供消費者選擇,另外在主機板晶片組方面,也推出了400系列的新款晶片組,相較於300系列擁有更多的功能特色。
當然2000系列的CPU也可以搭配先前的300系列晶片組的主機板運行也是沒問題的。畢竟根據AMD官方的說法,AM4腳位將會在消費等級的市場上的生命週期持續到2020年。
Ryzen第二代2000系列,除了集成內建顯示功能的兩款Raven Ridge APU (R3 2200G 與 R5 2400G)以外,當然也有不包含內建顯示單元、主打高效能的Pinnacle Ridge系列的CPU。同樣與1代相同。全系列產品均不鎖定倍頻,玩家可以自由的超頻來釋放更多潛力。以及產品的命名方式也承襲一代。字尾有X的代表具備XFR 2 動態時脈擴展技術等等。另外在製程方面,Pinnacle Ridge也採用相較於上一代GlobalFoundries 14nm LPP來說更加先進的12nm FinFET LP(Leading Performace) 製程所生產。
https://i.imgur.com/PzVT7yD.jpg
目前台灣市面上所能夠買到的AMD AM4腳位系列的CPU與通路價格列表,目前許多1000系列的產品都已經進入尾聲,也自然的被2000系列的產品給取代
這次在CPU方面所拿到的是R5 2600這款CPU,在規格方面,基頻3.4GHz,官方預設Boost後最高可達3.9Ghz,TDP 65W,盒裝搭配Wraith Stealth散熱器。以下將介紹與測試AMD R5 2600 CPU與 AMD RX580 8G顯卡的各方面表現效能。以及與競爭對手Intel的 I5-8400比較。
相信各位讀者一定會對於Ryzen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差異有所疑問,因此這裡也會將兩代產品的特點進行對比
https://i.imgur.com/dyKUSWf.jpg
https://i.imgur.com/1ZOUD5a.jpg
首先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就是半導體製程方面的改變,第一代Summit Ridge採用GF 14nm ,而這一代Pinnacle Ridge則是採用12nm的製程。根據AMD官方的PPT也稱GF 12nm LP是由14nm LPP所改善的。但是在性能上確實有所增長,同樣根據官方數據, 以R7 1700與R7 2700作為對比,第 2 代 Ryzen 在相同時脈設定下,比起上一代同級產品的功耗降低了約11%。在相同功耗下則是提高了16%的效能,因此製程的改善多少還是有正面的益處。
另外在晶片架構方面,其實整體來說第一代的Zen與第二代的Zen+算是幾乎一樣的。根據以下DieShot的圖片對比,可以看出兩者長相十分相近,同樣都是左右各一個CCX單元。另外每個CCX內部的構造也是幾乎一樣。
https://i.imgur.com/E25woKu.png
https://i.imgur.com/oKTsoAI.png
https://i.imgur.com/5P6nXv3.png
*圖1與圖2分別為採用GF 14nm LPP的第一代Ryzen Zen微架構與第二代採用GF 12nm LP Ryzen Zen+微架構的DieShot。長相算是十分接近。另外根據資料顯示,Die size 兩者也都是212.97 mm²
https://i.imgur.com/Td5uxxp.png
*另外這裡也重新介紹CCX的細節。CCX中每個Core,內部包含了諸如基本CPU單位會有的ALU、以及L1快取等等。並且也有包含完整的FPU(浮點運算器)。
以本次介紹的R5 2600與2600X來說,就是採用2 CCX (3+3) 的配置。因此總共能提供六核心。另外比較高階一些的R7 2700與2700X,則是2 CCX (4+4) 的配置。因此能提供到八核心。
上述資料來源:https://en.wikichip.org/wiki/amd/microarchitectures/zen
另外還有XFR 2 Enhanced 以及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這兩項技術,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能夠根據主機板製造商所回報的VRD/VRM 供電設計參數來進一步針對自動超頻作出更多調整。因此選用供電越強悍的主機板,自動超頻的幅度理論上就能夠越高。這點也是Ryzen 第二代與400系列晶片組搭配才享有的功能。
https://i.imgur.com/6n4XR1I.jpg
https://i.imgur.com/m9csK0W.jpg
另外還有Precision Boost 2.0技術的更新。
Precision Boost技術在第一代Ryzen CPU上就已經實現了,這功能主要是依據CPU核心使用數的多寡來調控時脈高低,如果應用程序僅占用1核心,致使其餘3核心的負載不高。這時候就可以針對那一顆核心的時脈進行增加,以達到最好的使用性能。若所有核心都被使用,則因為溫度、功耗等等方面的限制,將工作頻率切換成一般的情況。
在第一代的Precision Boost技術上,由於是依據執行續使用率來決定。因此時脈增減過程的落差比較大一些。而第二代的Precision Boost 2技術,則是還會依據 CPU 溫度、負載等因素來調整,這使得在時脈增減的曲線圖更加的平滑平緩,對於切換單多工處理的性能方面是有益處的。
400系列晶片組解說
另外這次的焦點當然也包含400系列的晶片組。目前400系列晶片組共有X470與B450這兩款。從命名上一眼就可以得知是X370與B350的後續繼承者。
https://i.imgur.com/zwV1w4p.jpg
在通用的規格上來說,USB/SATA/PCIe的數量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若您搭配2000系列的Ryzen。XFR 2 Enhanced 以及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都需要搭配400系列晶片組的主機板方可啟用。
https://i.imgur.com/fstvxuF.png
https://i.imgur.com/Ss9uYJd.png
另外其他的功能方面,最新的由加州能源委員會(CEC) 所定義並且將於2019年1月導入的能源消耗標準相容性強制性標準。400系列的晶片組也對這樣的標準做好了準備。雖然台灣並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但能夠減少能源消耗也是一件好事。另外在USB的傳輸效能也會有所提升,以及享有免費的 FuzeDrive bundle。只要使用400系列的晶片組就能夠免費使用原價要$19.99 USD的AMD StoreMI 相關軟體。這方面筆者也會於後續進行介紹。
AMD R5 2600包裝與本體一覽
https://i.imgur.com/El6pesl.jpg
這次所拿到的是AMD R5 2600來進行測試,在外盒設計上與第一代的Ryzen系列CPU算是幾乎一樣,都是以橘色與黑色的配置來呈現。
https://i.imgur.com/CuVZcP7.jpg
https://i.imgur.com/UiIR6bS.jpg
同樣的在盒子右側可看見內部的處理器的實際樣子,而在盒子的上方貼有防偽與防拆封封條貼紙
https://i.imgur.com/NAJ05Is.jpg
CPU正背面一覽,與第一代Ryzen相同,採用Socket AM4 1331Pin。
https://i.imgur.com/aPLetPI.jpg
https://i.imgur.com/6tWttrl.jpg
隨盒裝所附上的AMD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基本上應付TDP僅65W的R5 2600預設情況是足夠的。
其他測試設備,外包裝與配件一覽
這次測試除了前述提到的AMD R5 2600 CPU之外。在主機板方面則是搭配華擎的B450M Pro4。由於R5 2600並沒有內顯,因此顯示卡方面這次搭配撼訊出廠的AMD RX580 RedDevil 8G來進行測試。以下也將分別介紹。
華擎B450M Pro4 AM4主機板介紹
這次所選用的是華擎的B450M Pro4,擁有四個記憶體插槽。可以算是先前型號AB350M Pro4的改版。目前來說在B450方面的板子。擁有四個記憶體插槽的產品來說,這款板子雖然在價格上沒有說比較明顯的便宜。但在其餘周邊規格方面算是領先其他廠牌的。除了內顯輸出方面提供完整的1A1D1H,背板提供一個Type-C插槽,M.2的部分也一應俱全以外。最重要的是還有提供這個等級少見的USB3.1 Gen2介面,相較於Gen1,傳輸頻寬由5Gbit/s翻倍到10Gbit/s。在保固方面也有註冊四年保固這樣的普遍標準。
https://i.imgur.com/OnFGU1L.jpg
彩盒外包裝上以黑色與灰白色為主題,印有產品型號。下方印有Ryzen 2000系列CPU Ready的字樣,證明該主機板已經在出廠時就更新到支援2000系列CPU的BIOS版本了。
https://i.imgur.com/pKV8Q2y.jpg
https://i.imgur.com/biJxVae.jpg
背面標示產品實際照片、背板I/O介紹、特色與規格一覽,產品序號則位於側邊。
特色方面導入一組Ultra M.2,可提供比起一般M.2還要更高的32Gb/s PCIe Gen3 x4通道,兩組M.2也都能夠支援SATA3 (6.0Gbps) 的M.2裝置。USB Type-C接頭。華擎超合金(Super Alloy)頂級用料。ELNA音響電容用料這些特色。
https://i.imgur.com/TXdc6mA.jpg
內部配件的部分,有2個M.2固定螺絲、後擋板、驅動光碟、2條SATA 傳輸線、以及說明書
https://i.imgur.com/SgONh8d.jpg
https://i.imgur.com/TIaoa1h.jpg
主機板本體正背面一覽
https://i.imgur.com/msk4U4w.jpg
背板I/O,可以看到三個內顯輸出界面(1A/1D/1H), USB Type-C Port都齊全以外,水藍色的USB插槽就是前述提到的USB3.1 Gen2插槽。
https://i.imgur.com/hPkcagZ.jpg
CPU供電部分採用ISL95712 PWM控制IC,供電相數採Vcore 3x2 + SOC 3相供電的設計。Vcore為2H2L、SOC則為1H2L。上橋為NIKOS PZ0903BK,下橋為NIKOS PK618Ba。並且在晶體方面都有被動式散熱鰭片覆蓋。
https://i.imgur.com/pGkyipT.jpg
音效方面採用Realtek ALC 892音效晶片搭配ELNA音響電容設計,針對音效電路部分也有做切割線達到隔離效果。
https://i.imgur.com/EchUv0p.jpg
網路晶片則是Realtek RTL8111H,能實現千兆乙太網路
https://i.imgur.com/bl2VfNC.jpg
USB3.1 Gen 2 REDriver IC則使用P13EQX
https://i.imgur.com/lEe4DQH.jpg
第一組Ultra M.2可提供高達32Gb/s PCIe Gen3 x4的頻寬,當然也兼容SATA3(6Gbps)。
https://i.imgur.com/R7xPDIz.jpg
四個SATA皆採轉90度布局設計,能夠避開與長顯卡的干涉
https://i.imgur.com/gphDNeM.jpg
https://i.imgur.com/9pM4e9d.jpg
AMD FAN LED與RGB Header也都具備。
撼訊 AMD RX580 RedDevil 8G顯示卡介紹
正如同前述所提到,R5 2600並沒有內顯。並且為了遊戲平台的需要,這次在顯卡上我們選用由AMD AIB廠商憾訊所推出的RX580 RedDevil 8G顯示卡。近期受到挖礦市場大幅縮水、以及新製程新架構的顯卡可能要推出的緣故,目前架上的顯卡售價也迎來了一波跳水。以AMD來說,從RX570、580一直到Vega系列都有這樣的情形。
https://i.imgur.com/COY4d5j.jpg
外盒正面,明顯的「DEVIL」字樣放置於中間並以深紅色標示。右下角標註GPU型號:RX580
https://i.imgur.com/y8EBAbG.jpg
背面則是介紹顯卡機能與特色,像是風扇與供電設計。以及相關規格
https://i.imgur.com/nRTuYXc.jpg
https://i.imgur.com/WEDoRwS.jpg
本體一覽,除了顯卡外,配件就是一張驅動光碟與Devil Club 使用者俱樂部邀請碼。
https://i.imgur.com/BlEnb84.jpg
顯卡背面裝有強化背板,背板上印有五芒星圖案。另外上方有兩個可開關可以讓使用者自行調整燈光開關與BIOS在OC與SILENT模式切換
背面螺絲雖然有防拆貼紙,但為了讓各位讀者能夠了結其細節,這裡筆者還是拆開散熱器並分析用料給大家看。
https://i.imgur.com/FJcdpRd.jpg
PCB一覽,採用非公版的自有Layout, Extension power使用了 6+8 Pin的配置。
https://i.imgur.com/TcyibEi.jpg
供電方面,採用6+1+1相供電。VCore方面在MOSFET的部分使用了英飛凌DrMOS系列的TDA88240,一顆就整合HS、LS與DRIVER。另外PWM主控則使用 IR 3567B。另外I/O供電則是使用ONSemi 4983NF + 4C10N MOSFET。
https://i.imgur.com/A8CKfyt.jpg
VRAM供電位於外接電源旁邊,採用1HS+2LS架構,分別為 ONsemi 4C10N、4C05N
https://i.imgur.com/7HH0M3y.jpg
散熱器方面採用全鍍鎳工藝,整體做工來說十分整齊精美。沒看到什麼明顯瑕疵,另外在VRAM與MOSFET的位置均貼有導熱膠。
https://i.imgur.com/F1aNv6d.jpg
卸除背板的PCB背面一覽
AMD R5 2600 vs I5 8400效能測試
測試配備一覽
https://i.imgur.com/4kgjXbx.jpg
AMD組
CPU: AMD R5 2600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 2666 8Gx2 Kit
MB:ASRock B450M Pro4
VGA:PowerColor RX580 8G RedDevil
SSD:OCZ Trion 150 480G
PSU:Seasonic G-550
OS:Win10 x64 Pro 1804
MONITOR:DELL U3011
AC input:110V@60Hz
Cooler: RC-0902 CHRONO GUARD 黑化限定版
https://i.imgur.com/zS0JsCA.jpg
Intel組
CPU: Intel I5-8400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 2666 8Gx2 Kit
MB: GIGABYTE B360M GAMING HD
VGA:PowerColor RX580 8G edDevil
SSD:OCZ Trion 150 480G
PSU:Seasonic G-550
OS:Win10 x64 Pro 1804
MONITOR:DELL U3011
AC input:110V@60Hz
組裝完成如圖片
https://i.imgur.com/SWFjWyV.jpg
這次我們將AMD R5 2600與價位相近的競爭對手Intel I5 8400進行對比,以CPU零售價格來說,今天(2018/09/08) 台灣第一大通路的報價方面,AMD R5 2600方面大概是$6400。而在Intel i5-8400的部分已經高達$7300了。但目前這也是對手方面價格與定位最接近的產品。因此我們將兩者進行比較。並且由於AMD不鎖頻的特性,因此我們還會再將R5 2600超頻到4.1GHz進行另一個比較項目。
AMD超頻設置,新版的Ryzen Master雖然目前只有英文。但是明確標出更多的參數,包括像是CCX1/2。我們直接將CPU全核心拉上4.1GHz。另外電壓也手動提升到1.4375V。當然這樣子做溫度方面也會升高,因此玩家可能還需要購買夠好的散熱方案。當然基本上與對手的$900差價已經可以買到很不錯的塔型多熱導管散熱器了。
https://i.imgur.com/f64BNpT.jpg
測試分數圖表如上,以下將挑選幾項較具指標性的測試結果並製成圖表比較與解說。
https://i.imgur.com/sWEIBQX.jpg
在CPU-Z Benchmark方面,單執行續雙方差距並不大,。但多執行緒方面無超頻下則是大勝33%。
https://i.imgur.com/nYzx7Qd.jpg
https://i.imgur.com/7HvPsIw.jpg
兩個比較古老且僅支持單核心的Benchmark,SuperPi與CPUMARK99則確實是intel比較好些。當然這兩套軟體年紀都接近18歲了。算是不太符合現今的情況。
https://i.imgur.com/y1kwgjS.jpg
https://i.imgur.com/bGAmOOL.jpg
WinRAR與7-ZIP壓縮軟體測試。整體的分數來說,WinRAR算是兩者相近。但7-ZIP方面,AMD則是勝過intel 25%以上。
https://i.imgur.com/Y0a3ulW.jpg
另外CineBench方面,單執行續模式AMD稍微比較弱一些,但是超頻後也拉到幾乎跟intel一樣。多核心方面理所當然的勝出高達33%
https://i.imgur.com/nq89FY9.jpg
PCMARK的部分,在PCMark7方面,AMD大概勝出13%。而PCMark8、10則是輸了3-6%。當然PCMark是整體的性能指標。CPU並非唯一的計分項目。總之這個項目算是各有輸贏
https://i.imgur.com/bnRIBIm.jpg
x264與x265編碼的部分,同樣也是各有輸贏
另外兩個比較特別的測試項目,XMR-Stak Cryptonight V7 Hashrate與Intel Burn Test Gflops。
https://i.imgur.com/2OgiEdp.jpg
https://i.imgur.com/dd4DTI9.jpg
在XMR-Stak Cryptonight V7 Hashrate由於AMD擁有高達16MB的L3快取。因此以Cryptonight V7 Scratchpad 2MB來說,AMD的可以開到8個執行續。而Intel 8400則只有9MB的L3 。因此僅能開四個。這個項目中AMD均勝出100%以上。
而Intel Burn Test則是測試FPU性能,這方面AMD確實是比較弱的。因此輸了50%
當然以上兩個測試項目都是特殊面向的,如果用家不是需要挖XMR或是極大量的浮點運算工程,其實這兩個項目倒不是很重要。
https://i.imgur.com/44SFMaE.jpg
https://i.imgur.com/khevx6B.jpg
另外AIDA64記憶體與快取測試分別如上
RX580顯示性能基準測試
以下測試的部分,在CPU方面均以預設進行,主要順便測試這片憾訊AMD RX580 RedDevil 8G顯示卡供各位參考
https://i.imgur.com/f7pFJ0H.jpg
測試分數圖表如上
https://i.imgur.com/YSQHw5x.jpg
3DMark11 Performance Mode :P15768
https://i.imgur.com/BqBCI8n.jpg
3DMark11 Extreme Mode :X5018
https://i.imgur.com/gR1p5Yc.jpg
3DMARK Time Spy:4579
https://i.imgur.com/cT2UGg4.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6226
https://i.imgur.com/6faVq6C.jpg
3DMARK Fire Strike:12534
https://i.imgur.com/jYWLhDu.jpg
3DMark Sky Diver:31050
https://i.imgur.com/yuhnKDB.jpg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 (Max 1440p) :8860
https://i.imgur.com/9NRCBHj.jpg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Max 1440p) :6352
https://i.imgur.com/GNLxDBC.jpg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Max 1440p) :6628
https://i.imgur.com/WqTlHFn.jpg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Extreme Present) :70.0FPS / 1764
https://i.imgur.com/IHypCBh.jpg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Extreme Present) :69.6FPS / 2913
https://i.imgur.com/SiMZCu4.jpg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1080p High) : 44.33FPS / 5927
遊戲實際測試 1080p
這次我們將遊戲測試方面分成1080P組與1440P組。畢竟RX580 8G的效能算是很高的。不僅僅是1080P下可以在很好的特效運行。1440P /2K方面也能夠順暢運行多數遊戲。畢竟現在許多2K解析度的螢幕也越來越平價了。確實玩家可以考慮選擇更好的螢幕。
https://i.imgur.com/jbTTxty.jpg
PUBG Solo,1080p,特效設置為 整體品質: 最高(全開) 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5hj94m9.jpg
BF4 極地監獄 64人,Mantel模式,1080p,特效設置為最高(全開) 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6TS2ShB.jpg
BF1 阿爾貢森林 64人,DX11模式,1080p,特效設置為最高(全開) 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zvNU1xE.jpg
BFV OpenBeta,DX11模式,1080p,特效設置為最高(全開) 測試結果
(目前BFV OpenBeta似乎還有鎖上限60FPS、然後使用DX12模式效能會很低落,但畢竟是OpenBeta,這方面就多少供讀者參考)
https://i.imgur.com/KdDyz9d.jpg
MHW魔物獵人1080p,特效設置為高 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rnR5jgW.jpg
FarCry5 1080p,特效設置為最高(全開) 內建Benchmark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PQws12z.jpg
虹彩六號, 1080p,特效設置為超高(最高)全開 內建Benchmark 測試結果
遊戲實際測試 2K/1440P
這裡以2K/1440P的解析度進行測試,另外筆者所用的螢幕為DELL U3011。解析度是2560x1600 16:10。因此比常見16:9的 2560x1440 還要多一些。因此在1440p 下的成績可能還會再略為的高稍為一點點。
https://i.imgur.com/Sz1tGLS.jpg
PUBG Solo,1440p,特效設置為 整體品質: 中 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RLZOOA3.jpg
BF4 極地監獄 64人,Mantel模式,1440p,特效設置為高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ohGVqB1.jpg
BF1 阿爾貢森林 64人,DX11模式,1440p,特效設置為高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VToCEdi.jpg
BFV OpenBeta,DX11模式,1440p,特效設置為中 測試結果
(同樣有鎖上限60FPS)
https://i.imgur.com/ClFOWKK.jpg
MHW魔物獵人1440p,特效設置為中 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rnR5jgW.jpg
FarCry5 1440p,特效設置為中 內建Benchmark測試結果
https://i.imgur.com/tvISlkU.jpg
虹彩六號, 1440p,特效設置為超高(最高)全開 內建Benchmark 測試結果
溫度與耗電測試
耗電方面取AMD與intel兩組平台,分別測試CPU、FPU、GPU滿載的情況。以AIDA64 Stress Test與Furmark進行對比。另外還有整機功耗工各位讀者選購電源參考。均以AC端量測
https://i.imgur.com/s1N4LbQ.jpg
在耗電方面,AMD確實高了一些。如果以超頻後65W的差距來看,以一度4.5元每天滿載2小時計算。一個月的電費大概差15元台幣左右。真的不是很明顯的差距。另外CPU超頻後與顯卡一起滿載最高可到400W。因此建議考慮這個平台的玩家們選購550W以上的電源。
AMD Fluidmotion測試
相信各位對於AMD Fluidmotion(簡稱FM)這項功能來說並不陌生,甚至許多人還特別去購買AMD的顯示卡來專門做Fluidmotion,由於Bluesky Frame Rate Converter(BFRC)這套軟體的發明,使得一般用戶能夠十分簡單的就能享受到Fluidmotion帶來的補幀效果。對於許多影片,尤其是原始幀數僅有24~29.97左右的動漫來說,這項功能可以說是十分好用的。
https://i.imgur.com/Oy5IScI.jpg
詳細設定過程就請各位讀者上網爬文了,畢竟是RX580這種高階卡,我們直接拿HEVC 4K 的影片進行測試,也確定是完全順暢的。GPU-3D使用率約為55%
其他更低的解析度基本上就一定沒問題。
AMD StoneMI測試
https://i.imgur.com/cHkHNAv.jpg
先至官網下載後安裝StoneMI
https://i.imgur.com/4fhfRA8.jpg
安裝完畢後,來這裡一步一步照著指示做。記得務必備份資料,避免意外
https://i.imgur.com/jP8G1nA.jpg
設定成功後再到裝置管理員確認
https://i.imgur.com/Wj0xHFw.jpg
基本上來說,訓練到第二次,速度就會明顯增加了
心得結論
根據測試結果,這樣子的3A平台:AMD R5 2600 +AMD RX580的搭配方面,基本上在遊戲測試中,那幾款大作遊戲在1080p的解析度下幾乎是都可以以特效全開運作的,除了MHW以外,但是MHW也是從console移植到pc上的遊戲,因此在針對pc硬體與平台的優化方面可能還是有點不足。這點也希望開發團隊在未來可以改善。
另外在2k解析度下,像是虹彩六號也是可以順暢的在特效全開下運行,而其他遊戲基本上只要在特效上做出一些取捨,其實也都是可以順暢的運行。
像是Farcry 5還有特別針對amd平台做出優化,支援AMD Freesync2 HDR方案,如果您的螢幕有支持,那麼將能夠獲得絕佳的遊戲效果。
在CPU方面,與目前競爭對手的對應產品比較來說,可以算是各有勝負。當然amd除了在性能上不輸以外,如同前面所提到,在平台支援上,AM4的官方保證產品支援週期也比對手來的長。以及不鎖倍頻的優勢讓玩家藉由超頻獲得更多效能,這些都是競爭對手所無法提供的。更不用說在目前市場上的價格方面,amd還更便宜。
以及所附加的額外實用功能,顯卡上的Fluidmotion也是競爭對手所無法提供的,這點對於看片族可說是不可或缺。以及StoreMI,讓玩家能夠簡單的將SSD與HDD組合成一個加速硬碟,享受兩者的便利性,並且不用額外購買硬件,可說是很棒的功能。
報告完畢 謝謝收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