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81257 發表於 2018-8-9 00:34:25

貼心設計強大擴充 NZXT H200i 智慧機殼分享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16/29743875858_dc10b67a62_o.jpg
最近分享不少機殼組裝,從前陣子的 ATX 的 P110 和 MATX 的 P6 開箱文章,當然還少了 ITX 的機殼。這次不入手 ANTEC 的 ITX 機殼,因為現在台灣也沒有新產品,改為潮牌 NZXT 的 H200i 智慧機殼,老實說這也是第一次使用 NZXT 的產品,印象就是潮而已。 NZXT H200i 含有 CAM 智慧監控的系統,不但潮也夠智能,前言不用太多直接進入開箱主題。


外箱側邊寫 CAM 的優點以及特色,雖然都英文,不過另外一側有中文的簡介。至於下方就是展現 H200i 的工藝、架構以及貼心的線材管理設計。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41/29743875758_7fba1233f0_o.jpg


另外一側的上面就是清楚寫出 H200i 的規格,以及可以支援顯示卡長度和 CPU cooler 高度。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44/41806154280_652943b2c1_o.jpg


下方就有多國語言特色簡介,主要就是 CAM 技術以及設計上優點。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36/43613879931_f33f1bc4e4_o.jpg


這次入手的是全黑版本的 H200i ,其實看到實際尺寸有點驚訝, ITX 尺寸的機殼竟然幾乎跟 MATX 差不多,不過仔細想想擴充性和實用性,這是無法避免。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4/28726415897_60ec95939b_o.jpg


正面就是低調簡約素面設計,只有底部有 NZXT 的字樣,而且還要正確的角度才可以明顯看見。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52/29743875538_1b7db03919_o.jpg


頂部為平面設計,只有在尾端有 120mm 風扇的出風口。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42/29743875338_9d9a2464bc_o.jpg


前端的 I/O 以及指示燈依序為,硬碟燈、音源孔、兩組 USB 3.0 以及電源鈕,並且電源鈕的外圈還會發光。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17/29743870648_d7dc6666ee_o.jpg


兩側有設計進風孔,如果不喜歡全黑的設計,也有其他顏色進風口的選擇。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56/28726415297_2e82e1d620_o.jpg


令人感到又愛又恨的玻璃側板設計,總是會有提醒的警語,反正就是要小心安裝啦。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59/41806153730_d4b17e93d6_o.jpg


從後側來看,會搭配一組 120mm 的出風風扇,而擴充卡的支援就是 ITX 的極限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35/29743875018_8f38c64bb8_o.jpg


另外一側就是沒什麼特別造型的側板,由於有針對線材管理的設計,側板很輕鬆就可以安裝,並不會需要側板外突的設計。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1/41806153490_894774d261_o.jpg


剛剛提到線材管理設計,從 CAM 智慧控制器下方可以清楚且明顯的看到,安裝 PSU 的 24pin 就不會折來折去彎來彎去。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8/29743874818_c9d54322fa_o.jpg


CAM 智慧控制器雖然只有三個風扇的接頭,兩組已經被預設的 120mm 吃掉,但是最後一組有分接三組風扇出來可以應用,當然還有時下最流行的 LED 也可以擴充。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38/28726410237_f125d72f5d_o.jpg


H200i 底部一覽,不難看出電源遮罩內前側有安裝硬碟的空間,至於 PSU 進風口也有快拆的濾網設計,未來清潔方面也是方便達成。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16/41806153410_01e5882def_o.jpg


機殼內部的架構一覽,充裕的 ITX 機殼擴充空間,至於那個支架飾板可以在安裝的時候拆除,如此在安裝上會方便許多。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38/41806153180_43e7e6fd67_o.jpg


H200i 會預設兩組 120mm 的出風扇,若是可以將一組風扇移至前方做為進風扇,應該會讓機殼不會積灰塵才是。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58/29743874448_99a000d0a1_o.jpg


至於電源遮罩外側有個 2.5” 硬碟的快拆托盤,如此設計可以將所使用的硬碟 show 出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0/29743874318_350414c9f5_o.jpg


從托盤的側邊按一下,就可以將其拆下,是不是很簡單?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50/43613879471_a7037760ef_o.jpg


接著拆卸前面板,前面板並沒有線材連接,可以無後之憂直接拆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6/43613882691_8275b3bd31_o.jpg


前方的濾網雖然是使用卡榫式的設計,但是並不會太難拆卸。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5/29743874038_9c3b70a292_o.jpg


配件盒的內容物,除了螺絲以及說明書外,還有附上束帶,不過其實用到的機會並不會太大。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42/29743873878_27c3e9e36a_o.jpg


一個直拳將 B360N AORUS GAMING WIFI 安裝上去, H200i 內部空間還是非常充裕,畢竟是大一號的 ITX 機殼設計。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6/29743873808_400f0e7cbb_o.jpg


順便看一下另外一側,此處的硬碟支架可以安裝兩組 2.5” 的硬碟。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9/29743869938_24a30733b0_o.jpg


先前有提到電源遮罩前側可以安裝硬碟,而且也可以針對位置前後做更改。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38/29743873348_76c9de7eb5_o.jpg


至於安裝電源時,發現一般尺寸 PSU 並沒有鎖點可以安裝。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51/29743873168_bde0749e7c_o.jpg


這時候就必須將 SFX 電源規格的擋板拆下才能安裝一般尺寸的 PSU 。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44/29743873008_cc17596665_o.jpg


安裝到一半真的覺得信仰飾板支架真的很麻煩,誠心建議真的要先卸下。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2/43613881741_b16867176e_o.jpg


電源遮罩旁邊硬碟快卸托盤安裝 SSD ,不過這邊看有些人的文章分享, SSD 的圖樣可能會是上下顛倒,算是蠻可惜的部分。至於硬碟托盤右側也有開孔可以連接電源以及 SATA 線材。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44/29743872738_b52c78b460_o.jpg


主機板、 PSU 以及硬碟安裝玩就是要連接線材了, CAM 的智能控制器是需要 SATA 接頭的電源輸入。如果這個忘記安裝,其實可以直接買 H200 沒有 i 的版本就好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61/29743872568_1d5f540142_o.jpg


USB 2.0 也是必須要安裝的,這是系統資訊來源的路徑,另外還貼心將杜邦端子整合成一個接頭,不常安裝系統的使用者,就可以直接插上主機板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1/43613881291_f5c82693db_o.jpg


當然 USB 3.0 接頭也是必備的,但是這邊必須要抱怨一下, USB 3.0 的線材跟接頭又硬又大,安裝上都會覺得很反感。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5/29743872308_d2314a4ab2_o.jpg


先前提到的三組風扇擴充插頭,如果是安裝 RGB 的風扇就能透過 CAM 去做調整和變化。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2/28726411857_3aaae9db2c_o.jpg


將線材以及顯示卡都安裝上去,可以發現即便是安裝 GTX 1080 FE 之後,前側的空間還很大,甚至安裝水冷排也沒有任何問題。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39/43613880881_b60d8a0041_o.jpg


不過安裝顯示卡後才發現還有一個小配件,就是顯示卡的小 holder ,由於電源遮罩上有不少孔洞可以安裝喜歡的位置,另外它其實可以調整高度,在頂部轉動就可以伸長或縮短。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8/28726411587_e637c8e95b_o.jpg


即便是安裝重量不輕的顯示卡,有顯示卡 holder 也不用怕彎卡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48/43613880651_f001d80030_o.jpg


另外在邊邊也有一個 LED 的延長線,可以安裝 RGB 燈條去做連動,當然也是需要透過 CAM 的智能系統。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62/43613880471_42d60a96f4_o.jpg


透過線材管理的分槽,又粗又硬的線也只能乖乖固定好,另外可以看到右上角的 CPU 8pin 線材也有設計小巧思可以固定線材。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5/43613879331_9db03eaa70_o.jpg


整體安裝後的一覽, H200i 的空間還是相當的充裕,若是高端的玩家還可以將水冷排安裝上去也輕輕鬆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15/43613880241_0659ffd150_o.jpg


深刻覺得 H200i 與 B360N AORUS GAMING WIFI 的 IO 擋板很相配。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48/28726410957_fc36abf364_o.jpg


將玻璃側板安裝上去,將主機電源打開,不用太多 RGB 配件擴充,光預設配置的間接照明就覺得非常有感覺。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33/43613880081_7a3b2479f4_o.jpg


再來就是電源打開時,電源按鍵一圈的指示燈也很有品味。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4/28726410497_5d771d232c_o.jpg


最後越想越不對勁,才發現忘記將信仰飾板的遮罩安裝上去,如果將飾板也安裝上去,可以巧妙將不少線材都遮起來,整體美觀上又更加分。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929/43613879121_c1677fbbdb_o.jpg


最後上機還是將 GTX 1080 換下來,畢竟拿這台 i3 玩遊戲還不夠力,換成 GT 740 。透過 NZXT 的官方網站可以下載 CAM 的軟體使用,畢竟都買到 H200i ,當然要透過軟體發揮 CAM 智能控制器的效果,不過使用 CAM 必須要有帳號,但使用社群網站就可以登入。打開 CAM 就可以將系統資訊讀取出來,溫度狀態以及頻率都可以透過連接的 USB 2.0 得知。
https://farm2.staticflickr.com/1774/29954718788_63b2c9756c_o.png


主要的 LED 顏色控制是少不了,並且還有燈光效果的調整,例如呼吸效果之類。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862/43107716414_4863b65699_o.png


如果只有基本的功能是稱不上智慧, CAM 的功能就是能透過時間去紀錄機殼內的環境,進而調整至最佳的風扇轉速,達到溫度以及噪音的平衡點。
https://farm2.staticflickr.com/1780/29954718478_56e6338ed0_o.png


NZXT H200i 主打的是 CAM 的智能監控以及調整,另外還有貼心設計以及扎實的擴充能力,雖然犧牲 ITX 該有的體積優勢,但比起 H500i 甚至是 H700i 來說,這體積已經算是可以接受的大小了。 CAM 軟體的實際應用上而言,算是一套可以智能控制風扇轉速抑制噪音,並且也不會有 ITX 機殼過熱的詬病,當然還有 RGB 連動的功能,都可以透過 CAM 去達成。
最後還是說一下 NZXT 真的蠻潮且又有設計巧思,算是用過機殼中有許多便利的安裝設計,尤其是線材管理的分槽,搭配旁邊的魔鬼氈可以牢固的將線材固定。 H200i 算是一款犧牲體積優勢,而換取效能、散熱以及強大擴充性的 ITX 機殼。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貼心設計強大擴充 NZXT H200i 智慧機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