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電影漸成風潮,映像軟體開始導入,3D顯示器未來商機無限
(台北訊)2005年迪士尼(Disney)動畫「四眼天雞」(Chicken Little)推出以後,由於電影數位化漸成趨勢,好萊塢片商陸續開始推出3D電影。2005年,美國僅有200餘間戲院可放映3D電影,但至2008年12月止,可放映3D電影的戲院已超過5,000間。最近這波數位3D電影風潮算是歷史上第3波3D電影風潮,首波是在1953年,採用紅藍眼鏡技術,但由於擬真度差,僅能與黑白電視競爭,當電視逐漸彩色化,首波3D電影風潮遂沉寂;第2波是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採擬真度較高的偏光眼鏡技術,但由於當時影像掃瞄頻率低,頭暈現象嚴重,不久後亦消失。不過,第3波3D電影風潮係挾電影數位化風潮起飛,方興未艾。
3D電影除可達到傳統2D電影無法達到的擬真畫面外,由於採數位檔案取代傳統底片,更有減少底片複製、運輸等支出,僅北美地區即節省6億美元。不僅如此,由於3D電影無法以傳統方式複製,可使傳統「槍卡」(即盜版業者於戲院持數位攝影機自行拍攝電影內容並複製販賣)行為絕跡。
由於有前述多項優點,好萊塢片商遂持續導入3D電影,甚至可能將經典舊作進行3D化重製,如同彩色顯示技術取代黑白顯示技術之際,將黑白電影著色,重新上映。
除此之外,由於Blu-ray Disc (BD)技術已漸成熟,搭配BD、120Hz以上掃瞄頻率平面顯示器及液晶快門眼鏡(Shutter Glasses)技術的3D影片,亦有機會進入家庭。
BD雖於2008年2月正式擊敗HD DVD,成為次世代光碟的統一規格,然而由於價格過高,需求尚未帶起。由於BD具備傳統光碟無法達到的高密度,可同時輸出2頻道的1,080p高畫質影像,故可提供最逼真的3D畫面。唯因目前各家廠商3D技術山頭林立,彼此態度不一,3D影片播放標準及技術規範尚未建立,對3D TV普及造成不利影響,若此問題解決,家用3D TV進展將有機會突破。
另外,針對遊戲玩家需求,廠商亦陸續開發家用3D監視器或投影機,包括奇美獨家生產的iZ3D液晶監視器(採偏光眼鏡)、三星及優派(Viewsonic)生產的3D液晶監視器(採液晶快門眼鏡,面板亦由奇美生產)及優派生產的3D投影機(採DLP技術,亦須搭配液晶快門眼鏡)等,不過由於價格偏高,客源將以高級遊戲玩家為主。
前述3D顯示技術均須搭配特殊眼鏡,唯消費者仍期待無需眼鏡即可收視3D畫面的技術。目前較為主流的無需配戴眼鏡3D顯示技術包括雙凸透鏡(Lenticular Lens)、視差障壁(Parallax Barrier)及指向背光(Directional Backlight)等。
目前也均已有無需配戴眼鏡3D顯示商品上市或接近上市,包括採用雙凸透鏡或視差障壁技術的3D數位電子看板(Digital Signage)、採視差障壁技術的3D手機-日立H001、及富士(Fujifilm)採指向背光技術的3D數位相機及數位相框(預計於2009年中上市)等。
雖目前無需配戴特殊眼鏡的3D顯示技術和需配戴眼鏡的技術相較,仍有視差造成的頭暈現象較為嚴重、畫面擬真度不足等缺點,但由於數位電子看板設置目的在短時間內吸引路人目光,觀看時間短,而手機、數位相框等中小尺寸應用則由於消費者可自行控制觀看時間及距離,前述不利影響均可降到最低,仍有機會藉產品差異化創造商機。
研討會中,愛爾得資訊並現場展示7~47吋不等的雙凸透鏡3D顯示器,及搭配液晶快門眼鏡的三星72吋背投影3D電視(採DLP技術,液晶快門眼鏡由愛爾得資訊生產),使來賓能親眼目睹3D顯示技術進展。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