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 2.5吋硬碟 容量不妥協的選擇 WD Blue 1TB評測 暨 ASRock CoreHT 升級紀實
最近一直想把電腦體積縮小(CoreHT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受限只能安裝2.5吋硬碟,所以容量選擇有點小),雖然主機板有ITX規格,散熱器也有ITX適用的產品,甚至機殼也是有相當不錯的小體積產品,但是說到需要的硬碟儲存空間時(目前個人主機搭配都是SSD+2TB硬碟),考量到價格及可以買到的產品,3.5吋還是比較適合,2.5吋的1TB硬碟價位個人之前不是很能接受,泰國水患之後,硬碟價格已經翻倍成長(漲),加上不過近期也隨著工廠復工供貨量也漸漸恢復,相信價格也已經慢慢恢復,加上刪除部份不常用的檔案空間就可節省出來(雖然市面上也有2T的內接式2.5吋硬碟產品,不過國內並無代理商引進,無法購買取得),所以最近就入手了1顆2.5吋 1TB的硬碟準備完成CoreHT升級計畫,以目前單碟500G的2.5吋螢碟產品傳輸效能也不錯,目前主流產品平均都能有接近100MB/S的表現,提升單碟容量之時也提升一定傳輸速度。不過提升單碟容量之時,有時伴隨而來的就是搜尋時間的增加,增加的幅度有時也頗驚人,如果要作為系統碟可能就不是很好的選擇。新款的WD Blue 1 TB硬碟,在搜尋時間的表現上還算不錯,傳輸速度也是相當亮眼,外圈最高居然有突破110MB/S的表現,厚度也較舊款的12.5mm降為9.5mm,適合各種可攜式數位裝置,包括筆記型電腦、外接式儲存裝置和數位媒體播放器。另外相較於SSD硬碟目前的可靠度高一些,畢竟硬碟壞了還有機會救,SSD掛了就是比較麻煩,所以主流的硬碟產品也不會因為SSD的壓力就不再提升產品的效能,反而還是一直提高單碟容量,將傳輸效能繼續向上推升及加大容量,目前單一顆2.5吋硬碟最高的容量也提升為2TB,只是體積跟價位都還是需要時間來讓消費者可以接受及使用,新款的WD Blue 1TB硬碟,硬碟快取為8MB是偏少的設定,傳輸介面為SATA 3Gb/s,以下分享效能。
官網硬體介紹及規格
p WD Blue 1TB外包裝
紙盒包裝
捷元代理產品。
型號及相關規格標示
WD Blue 2.5吋 1TB 5400轉,硬碟快取為8MB。
外盒背面
捷元代理產品,2年保固。
包裝保護及保固書
硬碟常見的包裝方式,防靜電袋加上泡泡袋包裝。
WDBlue 1 TB 硬碟本體
這是2013年3月出廠,相當新的產品,WD Blue 1 TB 產品代號為WD10JPVT。
馬來西亞製品
屬於 Blue系列
就是俗稱的藍標系列,SATA連接埠採用Amphenol製品。
WD Blue 1 TB硬碟背面
與前代雷同的設計,都是把控制晶片內藏。
SATA連接端
採用一般的SATA傳輸介面及電源接頭,傳輸介面部分維持為SATA 3 Gb/sec,另外也有SATA 6 Gb/sec的版本(JPVX)。
厚度
標準9.5mm的高度,適合一般NoteBook安裝升級使用。
p WD Blue 1TB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3770S(ES)
RAM:Kingston Hyperx DDR3 2400 16G kit
MB: ASRock Z77 Extreme9
VGA:XFX HD7950
HD:ADATA SP900 128G;WD Blue 1 TB
POWER:Antec HIGH CURRENT PRO 1200W
COOLING:水冷+空冷
作業系統:WIN7 X64 SP1
WD Blue 1 TB,AHCI模式下效能測試
HDTUNE
讀&寫效能測試
表現相當不錯,傳輸速度平均83.3MB/sec,充分展現出單碟500G的效能表現。
另外搜尋時間部分也是保持得相當不錯,約在16ms左右,相當不錯的表現。
HDTUNE
IOPS測試&額外測試&檔案效能測試
AS SSD BENCHMARK
ATTO
傳輸及寫入速度都還不錯有突破110MB/S的表現。
CrystalDiskinfo
CrystalDiskMark
讀取及寫入速度都還不錯有突破110MB/S的表現。
AIDA硬碟測試
外圈讀取部分有107MB/sec的表現,搜尋時間部分也是保持得相當不錯,不到16ms。
HD TACH
讀取部分有達到平均約80MB/sec的表現,搜尋時間部分也是保持得相當不錯,約在16ms左右。
PCMARK 7
PerformanceTest 8.0
pASRock CoreHT 升級紀實
ASRock Core HT迷你型HTPC主機,是採用Intel的Sandy Bridge系列處理器,也支援了Intel的3D技術,這台主機雖然採用ITX規格大小打造,顯示卡部分支援Sandy Bridge的HD3000,其所配置的規格相當符合主流市場需求,也持續提供前置的2個USB 3.0加上後方2組共計多達4組USB3.0,讓HTPC愛好者可以輕鬆享受USB3.0的高速傳輸效益及增加不少升級性,加上整體效能與大型的桌機已無明顯差異,原本搭配Intel Sandy Bridge中的Intel Core i5 2520M處理器、DDR3 4G記憶體(2GX2),WD BLACK 500G 2.5吋硬碟及配備 BD Combo,可支援藍光光碟播放,迷你時尚的機身設計,在機殼部分全部機身都使用了鋼琴鏡面烤漆處理, 讓有質感的精緻外型,可輕鬆將系統設置在客廳裡,巧妙地同時體驗”桌機”與”迷你劇院”一機雙享的行動感受!其實就更換上SSD之後,預設效能表現就應該能符合一般人使用需求,可是個人想把它當主力機使用,所以對記憶體進行升級,改用2組DDR3 1333 8G,加上今天要加裝的2顆WD Blue 1TB 2.5吋硬碟及電腦運算的核心,CPU也要升級為Core i7 2635QM的具備4C8T運算能力的CPU,就實際效能可以預測的是單核心運算效能會略低於Core i5 2520M(2.9G vs 3.1G),但是總體效能會增加,這就是目前比較需要的部分,以下分享安裝及設定過程。
CoreHT主機
原開箱連結
這次要升級的CPU Core i7 2635QM
是BGA轉PGA腳位(淘回來的CPU)。
更換CPU
主機內部
散熱器
移除散熱器之後就可以移除CPU,RAM已更換為GEIL DDR3 1333 8G X2。
移除舊CPU
安裝 Core i7 2635QM
安裝WD Blue 1TB硬碟-1
安裝至光碟轉硬碟轉換架,一般有CD/DVD/BD裝置區應該就可以安裝,系統使用SSD,光學儲存裝置就可以改用大容量硬碟來替代。
安裝WD Blue 1TB硬碟-2
將舊有的硬碟換下。
將光碟轉換硬碟架裝上
上方尚有空間
應該有機會裝上目前厚達15mm具有最大容量的WD Green 2TB的 2.5吋硬碟。
將硬碟架鎖回
安裝SSD
應該說是放,因為也沒地方固定,此時就善用SSD耐震特性,不固定也行。
空間剛剛好
硬體升級完成
pASRock CoreHT 硬碟設定
個人對於容量2T以下的硬碟喜歡使用透過系統內建的跨距磁碟區的設定,將小的硬碟容量整合成相對大容量的硬碟空間,因為有些資料夾的大小會超過單顆硬碟容量(例如大量高畫質影像檔),又不想分開儲存,弄成一個大水庫這樣比較利於管理硬碟及備份作業。
在電腦選項上按右鍵
會出現管理選項,點選進入。
可以發現兩顆未配置的硬碟(文中示範的就是剛剛安裝進去的WD Blue 1TB硬碟X2)
點選其中1顆
會發現有4種選項可以選,簡單磁碟區就是一般硬碟的設定,跨距磁碟區就是將兩顆硬碟容量單純加總(JBOD),等量磁碟區就是常見的RAID0設定,鏡像磁碟區就是常見的RAID1設定。這次要選用跨距磁碟區。
出現設定精靈
一步一步順著走就能簡單設定完成。
選取磁碟
把2顆硬碟都選定到右邊欄位即可按下下一步。
指定磁碟代號
磁區格式化
完成新增磁區
會轉換成動態磁區
完成硬碟設定
出現D磁碟區
容量就跟1顆2TB的硬碟一樣。
p 效能測試
接下來就是上機實測囉
測試平台部分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7 2635QM
RAM:GEIL DDR3 1333 8GX2
MB:ASRock CoreHT(HM65)
VGA:Intel HD3000
HD:Kingston HyperX SSD 240G(系統);WD Blue 1TBx2
POWER:Delta DC19V 90W變壓器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 X64
CPU MARK、Super 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8效能評定分數
CINBENCH R11.5 X64
p 結語
小結:最高傳輸速度達到112M/sec,寫入最快也有突破110M/sec的表現,各項測試平均也都有平均接近85MB/sec的表現,搜尋時間一樣保持在16ms左右 ,與原有5400rpm 2.5吋硬碟的水準相近,以作為系統碟或是儲存硬碟來說表現還算可以接受,畢竟高速系統碟的首選是SSD,固態碟(SSD)以2.5吋的體積推出之後,憑藉更強控制器的研發,性能也隨著提升不少,加上半導體製程的精進,SSD的單位容量可說是越來越貼近主流市場能夠接受的價格,也連帶影響到原本2.5吋硬碟在筆記型電腦中的地位,定位較高階Note Book、HTPC或是Ultra Book,甚至效能至上的玩家們已漸漸將桌上型電腦的系統碟甚至連筆記型電腦的硬碟也換裝SSD,不過SSD雖然存取速度驚人,但硬碟仍然個人是最主要的儲存及使用的首選,畢竟單位價格來說,硬碟還是比較有優勢的,雖說經過泰國水患之後大漲的硬碟,價格已慢慢恢復到合理區間,以需要儲存容量的使用者來說,硬碟單位容量價格比仍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或是必須裝機的場合相信硬碟仍是裝機使用首選,以上供各位選購時的參考。
頁:
[1]